“蔣門三春——繩結、雕刻民間藝術展”5月1日開幕
于縱橫交織中看見創意,在精雕細琢間品味意趣。5月1日,“蔣門三春——繩結、雕刻民間藝術展”將在長江路101號南京文化藝術中心藝空間展廳正式開幕,為市民歡度“五一”假期增添更多精彩。
此次展覽共展出展品50余件,以繩結、雕刻等非遺手工藝術品為主。“蔣門三春”,指的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京繩結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蔣妍俠及其父蔣祖祿、其堂兄蔣波。
蔣妍俠出生在非遺世家,父親為竹雕藝術大師,母親是繩結技藝傳承人。從小耳濡目染,她的作品博采眾長,在傳承中不斷創新。
繩結古代叫絡子,在遠古社會時期用于結繩記事,正所謂:“上古無文字,結繩以記事。”后來逐漸成為傳統服飾的配飾,以及裝飾品。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就有關于打絡子的描寫。繩結是一種裝飾藝術,通常以光亮的絲線,棉麻的毛線為原材料。每一個“結”從頭到尾用一根繩線編結而成,再根據其形意而命名。
蔣妍俠的繩結作品注重呈現南京繩結的特色,在編織上更注重花結的變化和色彩的搭配。創意上,則注重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將繩結元素與書法、首飾、家居裝飾等現代元素巧妙結合,更接地氣,也更能融入現代人的生活。她目前所編織的繩結作品之中,有幾款還已經被影視劇組訂購為道具使用。
展覽現場,可以看到蔣妍俠的多件充滿創意的繩結作品。“我的創作靈感源于大自然,這與我父親的影響是分不開的,父親尤其擅長竹雕藝術,因此我的繩結作品也常與竹雕,根雕等其他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蔣妍俠說。
展覽中,蔣妍俠父親蔣祖祿的竹雕作品別具一格采用了深刻、鏤空、陰陽相間的家傳技法,刀法特點古樸素雅,惟妙惟肖。
展覽中可以看到一條五彩斑斕的火龍蜿蜒盤旋。火龍寓意著紅紅火火,節慶舞龍時少不了它。這一作品出自蔣妍俠的堂兄蔣波之手。從龍角、龍眼、再到龍鱗,火龍的每一小節皆以竹子手工扎制而成,龍鱗的色彩也全部由手工繪制。據介紹,此次展出的火龍還只是縮小版,大型的火龍作品足可達5米之高。
“希望通過這次展覽,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喜歡上非遺技藝。”蔣妍俠表示,多年以來,他們整個家族對于技藝的傳承和堅守,一方面出于發自內心的熱愛,另一方面也是擔負著一種使命感。“希望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寶藏,下一代能繼續傳承下去,大家一起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蔣妍俠的女兒吳易陽也是非遺傳承者,小小年紀的吳易陽,此次也有幾件繩結作品參展。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