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菜進校園”:關切在“預”,解決在“制”
孩子的飲食安全,是家長極為牽掛的事。最近,預制菜進校園引發了網上熱議。
與現做菜相比,“提前做好的”預制菜容易引起家長擔心:飯菜是否安全,營養是不是豐富……還有口味欠佳――這是消費者的普遍認知,不過鮮有商家承認。
近年來,預制菜越來越走俏,是因其省時省力,節省成本,可以快速為大批消費者提供服務。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也提出,挖掘預制菜市場潛力,加快推進預制菜基地建設。全國范圍來看,預制菜市場擴容迅速。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預計將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全國現存預制菜相關企業超過6萬家。
學校是培育下一代的特殊場所,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安全永遠應放在第一位。預制菜進校園恰需引起各方面的三思。一位校長道出了家長的心聲:預制菜是一個新事物,事關下一代身體健康,進校園應慎之又慎。
回應這一社會關切,應建立一套讓學生吃得明白、吃得放心的規范,保障家長和學生的知情權、選擇權和監督權。
首先,預制菜進校園要有“高門檻”。與一般餐飲機構不同,校園食堂面對的群體主要是未成年人,正值身體及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對食品安全和營養的要求更高一些。相關管理部門應制定更為嚴格的準入門檻,對于擬進入校園的企業及產品,也應就其營養成分、保質期等做好詳盡的檢測釋疑工作,守好進校園的第一道門。
其次,預制菜進校園還得過“審議關”。學校不是“一言堂”,不能由少數校領導私下拍板。無論是讓學生投票,還是讓家長委員會參與協商,這項決定須經由利益相關方的共同商議,方可施行。
其三,預制菜之外更需留有“選擇權”。多元化的食品供給是幸福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作為消費者,學生及家長也應該有知情權。學校在引入預制菜的校園窗口,應當以標識或其他形式對前來用餐的師生予以告知;還應留有“新鮮窗口”,讓孩子們有更多選擇。
最重要的是,拍板的人要有“同理心”。學校的管理者也好,供應商也罷,要將心比心,在食品安全這件大事上,給予孩子們全方位的呵護。
(本報記者王井懷 郭方達)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