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考狀元到“光盤行動”:青龍實驗中學的全人教育圖景
在青龍滿族自治縣西側的現代化校園里,青龍實驗中學正以民辦教育的創新姿態,書寫著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教育實踐。這所成立于2019年的年輕學校,憑借其融合多元教育理念的育人模式,已成為區域教育領域的一顆新星。學校通過“351”高效學習模式,將課堂分解為導、思、探、展、評五個環節,激發學生獨立思考與學科素養,教師團隊中不乏培養過高考狀元的衡水中學、精英中學名師,他們以集體備課和“青藍工程”傳承經驗,確保每節課都能凝聚學科組的最高智慧。
在學業能力之外,學校更注重人格塑造與精神淬煉。每年“80華里遠足”和“十八歲成人禮”成為學生成長的標志性儀式,這些活動被開發成系統的教育項目,讓學生在挑戰中感悟責任與堅持。而每周的“食育課程”則從細節入手,通過自助餐和“光盤行動”評比,將感恩教育與勤儉節約融入日常生活,每月十五日的集體生日會更是用蛋糕和祝福編織起校園的溫情網絡。班級管理中,“七部制”與“三駕馬車”機制——即行政管理團隊、學習小組團隊和學科科研團隊——讓學生成為自主管理的主角,他們通過小組晉級評價體系,在競爭與合作中培養領導力與團隊精神。
面對新高考改革,學校的個性化培養策略尤為突出。針對英語薄弱生開設日語、俄語高考班,每年投入百萬與知名培訓機構合作;分層教學和“培優補弱班”則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找到適合的成長路徑。2023年高考中,歷史類狀元王同學以615分創下全縣十年來文科最佳成績,103名強基計劃上線學生的背后,是學校將271教育理念本土化后形成的“勵志教育+高效課堂+精細管理”三位一體方略。此外,張同學在第七屆經典誦讀大賽中入圍國賽的突破,也印證了學校對人文素養的重視——通過“名著導讀課程”“紅歌大賽”等活動,審美能力與人文情懷被納入綜合素質培養的藍圖。
青龍實驗中學的實踐,始終圍繞“沒有學不好的孩子”這一教育信仰展開。從千人大禮堂的表彰大會到心理輔導室的悄悄話,從實驗室的精密儀器到操場上的揮汗如雨,這里的學生既能在“高校專項計劃”的政策紅利中逐夢名校,也能在導師制的全程跟蹤下獲得個性化關懷。正如其辦學愿景所言,這所年輕的學校正以“學生懷念、教師幸福、社會信任”為目標,讓教育成為一場點燃生命可能性的旅程。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