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述評|公共服務不打烊,便民舉措暖人心
楊歡/文
場館下午5時準時閉館,人群基本“老老小小”,活動“不新不潮”……這曾是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長期存在的痛點。而目前,上海積極推動公共文化設施錯時開放、延時開放,鼓勵開展夜間服務,拓展流動服務、嵌入式服務、融合式服務,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延時開放比例已達80%。
去年,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舉辦現象級大展“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98天的展期推出50個夜場,讓白天忙碌的人們能錯峰享受高品質藝術大餐。

圖說:徐匯濱江黨群服務中心 新民晚報記者 陶磊/攝
黃浦江畔,高人氣、接地氣的徐匯濱江黨群服務中心,設有24小時運營的“水岸匯”便民服務廳,配備了直飲水、充電站、急救箱、血壓計、雨傘、輪椅等設施,甚至連放大鏡、針線包都想到了。
夜書店、夜充電、夜劇場,前不久浦東新區升級了公共文化延時服務舉措,從“朝九晚五”延至晚上9時后。“公共文化只有時間對上群眾的表、內容對上群眾的心,才能最大限度發揮服務群眾的功能。”浦東新區文體旅游局負責人透露,在走訪多家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聆聽管理人員和群眾的意見建議后,他們發現公共文化夜間服務和內容創新需求很大、呼聲很高。
浦東新區以“時間對表、內容對心”的新辦法,出臺公共文化延時服務“浦東標準”,推出八大舉措,其中就包括日均12小時、每年365天的“白加黑”延時服務時間標準和大于三分之二服務面積的空間標準。為充分釋放群眾夜間充電的“黃金三小時”,人員可以休息但場館不休,最大限度提升公共文化設施的效能。
公共文化場館從“朝九晚五”免費開放,到延時開放持續服務,體現了公共文化場館的“被需要”。
近年來,“博物館熱”“圖書館熱”持續升溫。對年輕人來說,工作日前往這些場所通常很難實現,大部分公共文化場館的開放時間都與工作時間重復。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延長開放時間,是一項“想百姓所想”的惠民福利,能有效提升公共文化場館的服務效能,讓群眾更好享受文化發展的成果和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紅利。
公共服務場所窗口與群眾生活緊密相連,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能根據群眾需求合理延長服務時間,提供多元服務本身,也反映了公共文化場館服務理念、工作重心的轉變,更突出“人”這個服務對象。
上海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堅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以高質量公共文化供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2023年,上海深化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增強公共文化資源均衡性和便利性上下功夫,讓人民群眾更加方便可及。
我們也應注意到,公共文化設施延時服務,不是一延了之。延時服務除了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也應在延長時間、開放面積、服務內容等方面進行標準化探索,保障延時服務的質量。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