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礦集團:生態轉“綠”激活力
談到塔克拉瑪干沙漠,你會想到什么?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的廣袤壯闊,還是“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的人跡罕至?在這片“沙海”的西北邊緣,一條逾百萬畝的人工林帶傲然挺立,它就是柯柯牙荒漠綠化工程。徐礦集團所屬的阿克蘇熱電公司就坐落在這條沙漠與綠洲的分界線上。
走進這片“綠色家園”,全封閉式氣膜煤場如同一個巨型白色穹頂籠罩在戈壁之上。建筑高度35.8米、占地面積約2.4萬平方米、可貯煤量達6萬多噸……穹頂之下,斗輪機揮舞臂膀,每日近4000噸燃煤順著運輸皮帶運往機組,整個過程“運煤不見煤,發電不見灰”。
該公司燃料專工曾志宏說,與傳統煤場相比,該項目采用全封閉設計,搭載風速與雪荷載傳感器、變頻風機、煤場噴淋槍、消防炮等設施,集新風、補壓、氣膜內空氣循環等智能控制系統于一體,構成“網格化監測、智能化控制、精準化治理”的完整閉環,有效降低煤場煤塵污染,改善周邊空氣環境,同時減少風損、雨損等外部因素帶來的煤炭流失,具有良好的環保、經濟和社會效益。
這是徐礦集團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綠色印證。
近年來,徐礦集團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堅持走生態優先、集約節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走在前列、生態環境保護走在前列、生態環境治理走在前列,礦山開采與生態保護相得益彰,工業生產與生態文明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綠色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近日,中國工程院發布“超級工程研究”成果,徐礦集團《徐州礦區生態修復工程》上榜。該工程以潘安湖、九里湖、安國湖“三大濕地”建設為標志性成果,創造性探索實施了“基本農田整理、采煤塌陷區復墾、生態環境修復、濕地觀光旅游”四位一體的新型治理模式,徐礦集團協同助力徐州實現了“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生態蝶變,在我國采煤沉陷區治理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成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生態環境修復再造的全國典范。
在沛縣安國湖國家濕地公園旁的張雙樓煤礦,一項關系到企業綠色轉型發展的重點項目正如火如荼開展。來到該礦高鹽水治理項目施工現場,只見砼車穿梭,攪拌車轟鳴,挖掘機揮舞“臂膀”作業……原先的矸石山如今換了新顏,一座座高鹽水蓄水池初具規模。
“礦井高鹽水處理一直是制約我們礦向‘綠’轉型的難題。在煤礦開采過程中,煤層間會涌出大量的高鹽高酸礦井水,這些高鹽水不僅會腐蝕設備,直接排放也會導致土地鹽堿化,污染周圍環境。”該項目負責人趙科宇介紹道。
面對豐富的礦井水資源,如何在效益與環保間尋求破局之道,成為該礦建設“綠色礦山”的突破口。經過技術人員反復論證實驗,該礦交出了“井上井下雙重治理”的新方案。“井下,我們將高鹽水進行預處理,直接復用在井下防塵系統;井上,在矸石山‘原址’上規劃建設高鹽水集中處理中心,通過‘預處理+反滲透+化學軟化+超濾’等多級處理工藝將高鹽水處理至生活用水級別。”趙科宇介紹。
如今,井下已有的原本渾濁的礦井水經過高鹽水處理系統的層層“篩選”,變得清澈透明,順著出水渠緩緩地流向井下防塵系統,變廢為寶、循環利用,減少了礦井水外排、滲漏會造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以及周邊生態破壞等問題,實現效益和環保共贏。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