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GDP,躍上8萬億
編者按:經濟大省挑大梁。2024年,浙江提出“提升政策引導保障成效”“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激發有潛能的消費”“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等十方面工作。本報今起推出《經濟新看點》欄目,持續關注浙江如何采取措施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充分展現各行業提振信心、奮發有為拼經濟的責任擔當,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近期圍繞重點領域發展態勢推出系列報道,敬請垂注。
浙江在線1月24日訊(記者 夏丹)1月23日上午,省統計局發布數據:2023年,浙江生產總值82553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
與此同時,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組組數據讓人眼前一亮。這意味著,浙江發展又邁上了一個臺階。不少代表、委員把GDP增速6%這個數字特意圈注出來,他們熱烈的掌聲里,是振奮,是喜悅,更是加油和鼓勁。
回望2023年,浙江直面新問題新挑戰逆勢而進,把握新趨勢新變化順勢而為,走出了一條復蘇曲線:
一季度經濟回升向好,實現良好開局;二季度總體延續恢復態勢;下半年,宏觀調控組合政策發力顯效,經濟穩進向好態勢明顯。
“2023年,面對國際環境風高浪急、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疫情‘疤痕效應’等復雜嚴峻形勢,省委、省政府積極采取精準務實有效措施,有力應對和化解經濟下行壓力,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供需兩端協同恢復,成績來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省統計局局長吳勝豐說。
家底越積越厚實
超8萬億元,是一個全新的臺階。
新世紀里,一個個萬億臺階,記錄著浙江的發展路:2004年浙江省GDP首破1萬億元,2008年突破2萬億元,2011年突破3萬億元,2014年突破4萬億元,2017年突破5萬億元,2019年一舉突破6萬億元,2021年突破7萬億元,再到2023年突破8萬億元,從3年到4年新增1萬億元,到近年來的2年新增1萬億元,不難發現,在經濟體量不斷增大的同時,浙江經濟破新萬億的態勢蹄疾步穩。
放眼全國,浙江經濟總量已連續29年穩居全國第四。考慮到2022年浙江常住人口總量列全國第8位,這一成績是值得驕傲的。
同時,浙江GDP增速高于全國,對全國經濟增長貢獻率持續提升。去年前三季度,浙江對全國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7.7%,比上年全年提升0.8個百分點。經濟大省勇挑大梁,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支柱力量。
縱觀全球,超8萬億元不容小覷。僅從經濟體量上說,這個數據已超過荷蘭、土耳其,直逼印尼。
“從多個維度看,這都是一份相當不錯的答卷。”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王美福說,“這一成績是在世界經濟下行的不利環境下取得的,是在三年疫情艱難修復過程中取得的,更是全體浙江人在克服種種市場不利因素的情況下取得的。”
事非經過不知難。這一年,浙江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錯綜復雜,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不利因素增多,周期性和結構性矛盾疊加,既有風高浪急,也有暗流洶涌。
“雖然困難重重,可浙江經濟依然亮點紛呈。”吳勝豐認為,工業“壓艙石”定力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從年初的零增長到全年的6%,工業生產持續回升態勢明顯;服務業“主引擎”動力強,受疫情沖擊最為明顯的服務業恢復也最快,拉動GDP增長3.8個百分點;“三駕馬車”并駕齊驅,消費持續回暖,在“三駕馬車”中貢獻最大,有效投資和進出口均保持較好增長。
除了總量超8萬億元,浙江服務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口額等關鍵指標均超3萬億元,工業增加值也接近3萬億元。“浙江經濟的家底越積越厚實。”吳勝豐說。
爬坡過坎淬煉新實力
一路走來,風雨兼程是常態,大風大浪也時而有之。而爬坡過坎恰是浙江的拿手本領,每克服一次危機,浙江經濟總能煥發出更蓬勃的活力,高質量發展的實力也隨之晉級。
這一次也不例外。
強創新,讓浙江后勁更足。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2024年九項重點任務中,第一項就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將科技創新“置頂”,浙江已經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愈是發展承壓,創新主體的內驅力就愈強勁。
30年專注制造業的巨星控股集團,2023年研發投入比上年增長20%以上。前不久,公司宣布未來三年投入100億元進行科技創新。2023年前11個月,浙江近八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研發費用支出,研發費用合計超3000億元,比上年增長8.9%,增速高于營業收入8.0個百分點。
隨著創新實力不斷強化,更多創新成果逐漸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如浙江高端產品供給能力明顯增強,工業機器人、民用無人機、服務機器人、集成電路等產量紛紛快速增長。浙江規模以上工業新產品產值率達到43.6%,比上年進一步提高。
三個“一號工程”,讓浙江底氣更足。
在2023年“新春第一會”上,浙江明確提出將更大力度實施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實現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大突破,實施“地瓜經濟”提升能級“一號開放工程”。
惟創新者強,惟改革者進,惟開放者贏。這一年,圍繞三個“一號工程”,浙江集中火力,優化發展格局。數字經濟向“新”而興,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營商環境向“親”而行,培育拼經濟的沃土;地瓜經濟向“廣”而欣,成為開放發展標志性節點。
拼經濟,讓浙江信心更足。
此時不拼,更待何時!跨上新臺階,離不開浙商群體的奮力拼搏。
2022年底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廣大浙江企業便活躍起來,或走出國門“搶訂單”,或進行全球布局。過去一年,服裝外貿企業新德集團董事長劉紅軍,飛行了近百次,足跡遍布全球,粗算超8萬公里。這一年里,每一位如劉紅軍的“拼命三郎”,都積攢了一沓沓厚厚的車票。
他們的足跡,帶來外貿大省浙江的逆勢進位。2023年浙江出口規模居全國第二,較上年再進1位。在他們足跡最密的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浙江出口額達1.6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1%,明顯快于全部出口增速。同時,浙企“走出去”步伐加快,對外直接投資備案額15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6%。
投資同樣夠“拼”。從年初啟動“千項萬億”工程重大項目,截至去年11月,浙江“千項萬億”工程重大項目投資已超萬億元。從全年來看,尤其制造業投資、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投資等,均大幅高于全部投資。
經濟大勢滾滾向前,但絕不意味著坐等就能豐收。在充滿困難和挑戰的2023年,浙江經濟穩中向好絕不是靠著發展的慣性,而是苦練內功而得,在逆勢中淬煉新優勢所致。
勇立潮頭展望新目標
站在8萬億元的新起點,接下來,浙江怎么拼?
今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浙江生產總值預期目標為增長5.5%左右。
再翻開浙江“十四五”規劃,GDP奮斗目標是――8.5萬億元,經濟體量上的對標對象,正是隔海相望的韓國。
再看兄弟省份,2023年,廣東、江蘇GDP繼續領跑,山東GDP破9萬億元,標兵加速奔跑,浙江仍需奮力追趕。
揚長板補短板是高質量發展中最基本的邏輯。身處這般發展環境,讓浙江更加清楚地看到,要想成功邁向下一個目標,更需自身硬。
揚投資穩、制造基礎扎實、開放發展等長板。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到“持之以恒推進重大項目建設”“促進制造業集群式、高端化發展”“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強港和交通強省”“高水平建設海洋強省”等。不少針對性舉措已經起步,就在日前,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廳正式掛牌成立,這是全省實施海洋經濟倍增行動計劃、建設海洋強省的重大部署。
針對創新方面的短板,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24年浙江要加強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加大人才招引培育力度等,預期當年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2%。
“展望2024年,浙江須在‘穩、進、立’三個字破題立論。”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副院長蘭建平表示,“穩”在擴大在全國經濟中的份額,“進”在硬核技術,“立”在數字要素深化改革上,努力實現穩得有底氣、進得有力度、立得有依據,是實現浙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道路。
藏富于民是浙江特色,唯有浙江經濟穩步增長,老百姓持續增收才能底氣十足。記者注意到,2023年,浙江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830元,比全國平均高出超24612元,居全國省(區)第1位。
而新一年,浙江將努力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為此,新的一年,浙江民生保障力度將隨之加碼。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浙江將繼續以群眾普遍有感有得為衡量標準,認真辦好醫療衛生、教育助學、養老幫困等十方面民生實事。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