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如此卓越!“國家工程師獎”湖南獲獎者聚焦
萬步炎:矢志報國向海圖強
2021年4月7日,“海牛Ⅱ號”海底大孔深保壓取芯鉆機系統在南海2000米的水下成功鉆進231米,刷新了海底鉆機海上實際鉆探深度的世界紀錄。此時,“海牛Ⅱ號”項目首席科學家、湖南科技大學二級教授萬步炎長長舒了一口氣。
30多年來,萬步炎帶領團隊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扎根海洋資源勘探技術研究,全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為我國海洋礦產勘探技術和裝備研發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大學畢業后,萬步炎進入長沙礦山研究院。那時發達國家正在國際公海“跑馬圈地”,而我國海洋勘探技術才剛剛起步。長沙礦山研究院著手組建海洋采礦研究室,萬步炎毫不猶豫報了名。
1992年,萬步炎到日本進行為期1年的合作研究。回國前,日方開出高于國內工資百倍的薪資挽留他,他絲毫沒有動心。
1998年,萬步炎第一次登上遠洋科考船,發現船上幾乎所有的鉆探裝備都是“洋品牌”,尤其是從國外高價租來的深海鉆機,在海上干了兩三個月,一個樣品也沒取到。萬步炎痛定思痛,立志一定要造出中國人自己的深海鉆機。
1999年,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面向全國招標,自主研發海底鉆機。萬步炎帶領團隊主動競標,接下了這項艱巨任務。一切從零開始,萬步炎自己畫圖、設計、生產、加工、組裝、試驗,一次次失敗,一次次重來。2003年,我國首臺深海淺地層巖芯取樣鉆機在海底鉆進0.7米,打下第一個“中國孔”,取回巖芯樣品。
之后,萬步炎和團隊又相繼研發了海底中深孔鉆機、“海牛I號”海底多用途鉆機系統、“海牛Ⅱ號”海底大孔深保壓取芯鉆機系統等。從最初的0.7米到5米、20米、60米、90米,一直到目前領先世界的231米,一次次刷新海底鉆機鉆深紀錄,一步步見證我國海洋資源探采裝備從無到有、從落后到追趕到超越的轉變。
目前,“海牛”系列鉆機已在太平洋、印度洋等大洋,在我國南海、東海等海域鉆下2000多個“中國孔”。萬步炎團隊擁有150多項國家專利、16項國際發明專利,將相關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別人能做到的,中國人一定能做到;別人還沒做到的,中國人也有能力先一步做出來。”
萬步炎把海底作為奮斗戰場,眩暈、反胃、臺風、巨浪、深海下潛、海底鉆探、保壓取芯……對于海洋勘探的日常生活,他甘之如飴。他常說,在海上摸爬滾打這么多年,最不怕的就是困難,越是遇到困難,越要鉆透一切困難。
易小剛:“泵”發力量振“臂”揚威
從深圳賽格廣場泵送混凝土至高空300多米“一戰成名”,到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泵至406米加冕“中國泵王”,再到上海中心大廈泵至620米摘得“世界泵王”桂冠……不斷刷新的世界高度,詮釋著中國制造的實力和自信。
20多年來,三一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易小剛帶領團隊攻下了混凝土高壓泵送、超長臂架設計和工程機械核心液壓部件3項“卡脖子”關鍵技術,解決了從關鍵零部件到整機的技術瓶頸,為我國混凝土高壓泵送技術及產業從無到有、從跟隨到超越、最終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作出重大貢獻。
20世紀90年代初,超高層、長距離混凝土管道泵送技術被國外壟斷,國內施工仍采用的是手推車、塔吊等傳統方式,施工效率低,環境污染嚴重。
“國家和行業有需要,我義不容辭!”1995年春,易小剛毅然放棄北京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到偏僻的長沙縣星沙鎮“拓荒”,加盟研發團隊不到20人的民營企業――三一重工。
易小剛認為,創新是一種文化、一種理念、一種膽量。他提出“一切源于創新”“無功便是過,創造才是能”。
從前,混凝土拖泵在進行高低壓切換時,通常需要換接不同的管子。“不用管子,做一個可以旋轉90度的閥門,能否解決問題?”易小剛的大膽設計遭到從工人到車間主任的強烈反對:“國外一直都用管子,客戶也沒說不行,我們為什么要換?”
“難道國外做的就一定是最好的嗎?難道國外沒有做的,我們就一定不能做嗎?”易小剛連珠炮似地反問。之后,一個與原有產品工作原理完全不同的液壓集流閥組設計落地,企業的第一個專利也由此誕生。
“哪里‘卡脖子’了,就從哪里突圍。核心零部件和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易小剛說,通過自主研發和協同創新,三一集團的專用底盤、發動機、控制器、油缸等關鍵零部件都具備自主知識產權和生產能力。“現在再想卡住我們,是很難的。”
2019年,易小剛又積極投身到智能制造的浪潮中,肩負起三一“燈塔工廠”升級改造的重任。
在重型裝備生產車間,讓巨大而笨重的結構件自動組對焊接,是很大的挑戰,誤差要求小于或等于0.1毫米,然而很長一段時間,誤差在0.4至0.5毫米之間搖擺。“那段時間我很急,因為這是‘燈塔工廠’最關鍵的一個點。”易小剛帶著三一集團研究總院的工程師開始攻關。每天早上,他到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回看前一晚試驗的監控錄像,找出存在的問題,再和工程師一起修改技術方案。這一個過程持續了兩個月,最終團隊大膽摒棄僅靠視覺識別判斷位置的常規做法,破解了難題。
“我的腦海里始終有一個場景,就是中國智造要做得比別人更好,必須闖出一條新路子。”易小剛說。
胡建華:只為那一輪“中國的圓月亮”
湘西崇山峻嶺之間,全國“精準扶貧”首倡地,創造了四項“世界第一”的矮寨大橋,2012年3月建成通車。曾經需要1個小時才能穿越的德夯大峽谷,從此僅需1分鐘!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矮寨大橋時稱贊:這就是中國的圓月亮。
這一輪“中國的圓月亮”的背后,是湖南軌道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胡建華40年的躬耕與付出。
矮寨大橋以創新的技術、凌空飛翔的身姿,與綠水青山相映生輝,成為了國家級5A級景點,更是被海內外專家稱為世界橋梁建造史上的路標,“將入選每一本橋梁工程教科書”。這,不得不提大橋結構與自然的完美融合。
德夯大峽谷山峰秀麗,氣勢磅礴,其鬼斧神工的自然之美,如何不被工程建設所打擾?如何讓結構的力學美與環境的自然美相得益彰?
為了尋找“美美與共”的答案,胡建華帶領20多人的工程師團隊,在峽谷深處安營扎寨,夙夜不懈。當時,他腰椎間盤突出發作,仍然綁腰帶拄拐杖緊咬牙關,每天上下數趟。
最終,他在世界上首創了一種橋塔與橋面分離的橋梁結構體系,既避免了山體上百萬方的破壞性開挖,又使得橋梁結構如同自然生長于天際,與峽谷渾然天成!
胡建華常說:橋梁建設不是鋼筋與混凝土的簡單堆砌,而應該能承載技術的精度、時代的溫度和歷史的厚度。
1996年,岳陽洞庭湖大橋開始建設,多塔斜拉橋建設方案被他提了出來,當時國內還未有人涉足。胡建華堅定地說:“中國的斜拉橋建設,不能僅僅停止在傳統的兩塔,時代需要我們去創新、去跨越!”他帶領團隊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工程建設從來都是一項嚴謹的事業,大國工匠們總是勇于去撥開前路的荊棘。
洞庭湖大橋建設中,主橋11號墩樁基施工時,設備故障造成澆筑中斷,在河床下27米處出現斷樁。為了弄清具體情況,時任項目負責人的胡建華不顧個人安危,毅然順著內護筒第一個下到水下斷樁處作業。
到河床下27米處作業,要穿過湖水層、淤泥層、流沙層,最后進入巖層,可謂是下到了“洞庭龍宮”。當時,洞庭湖水位在25米以上,河床下27米即為水下52米,如果內護筒地下水壓力突變,或通氣設備出現故障,后果不堪設想。但是,為了大橋的百年大計,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前行。
進入21世紀,作為專家組組長,他還主持了數十座長江大橋、跨海通道等國家重大工程的咨詢與審查工作,如港珠澳大橋、楊泗港長江大橋、深中通道等,細節總是一摳再摳,方案一磨再磨。
胡建華堅信,經過一代代工程師們的不懈奮斗,必將有更多“中國的圓月亮”驚艷世界!
中聯重科起重機械技術創新團隊:讓“中國大力士”傲然挺立
大國重器,是一個國家的“面子”,更是“底氣”。
如何讓中國起重機從“跟跑”到“并跑”,最終實現“領跑”的蛻變?趕超的征程上,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起重機械技術創新團隊已奮斗了三十余載。
在我國核電站建設中,重達數百噸的穹頂吊裝是極為關鍵的一環,行業喻為“加冕”。
以往,大噸位起重機尤其是3000噸級以上、能夠實現第三代核電關鍵吊裝的履帶式起重機,長期依賴進口。
國之所需,就是使命!中聯重科積極響應國家核電建設需求,于2009年立項研發3200噸履帶式起重機。
立項之初,外界質疑不斷。
“中國核電建設裝備只有自主研發,才能徹底解決難題!”一片質疑聲中,中聯重科決策層堅定地統一了思想。
直到現在,團隊負責人、中聯重科總工程師付玲仍對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記憶猶新――所有人懷著“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嚴謹,一刻都不曾忘卻自己的使命。
憑借“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團隊終于迎來豐收。
2011年,3200噸履帶式起重機成功下線,一舉刷新國產履帶式起重機最大噸位紀錄,成為中國核電的“黃金搭檔”。
2012年,成立了半個世紀的國際標準化組織起重機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從工業革命發源地英國遷往中國,落戶中聯重科,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第一個國際標準化組織秘書處。
中國企業,從此開始在世界起重機領域發出“中國強音”。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要做工程機械,就要到主戰場去做,這是我們的工作原則。”付玲介紹,“客戶現場、測試現場、施工現場”,是團隊口中的“三現場”。
多年以來,團隊即便僅僅為了一個技術參數,也不舍晝夜“泡”在“三現場”,直至達標。
這些年,團隊從應用基礎研究出發,從機理上找出問題根源,再從工程實踐中提煉出解決共性問題的方法……大家用行動踐行立下的誓言:“要做就做世界第一。”對此,中聯重科建筑起重機械分公司副總經理喻樂康深有感觸。“嚴謹與極致,就是工程師的匠心所在、態度之本。”他說。
起重機在登高望遠,支撐它的技術創新團隊也越來越年輕,核心成員平均年齡不過43歲。
中聯重科工程起重機械分公司副總經理、“70后”劉宇新就是典型代表。“讓更多聰明能干的‘中國大力士’拔地而起,傲然挺立。”這是中聯重科的目標,也是劉宇新的志愿。
深耕不輟,一大批“國之重器”如“鋼鐵玫瑰”絢爛綻放――
全球最大噸位2400噸全地面起重機,支撐國家風電再生能源開發利用;
全球首臺超萬噸米12000噸米塔式起重機,矗立在世界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常泰長江大橋建設現場;
全球最大20000噸米塔式起重機,能一次將500輛小轎車起吊至130層樓那么高;
……
“做世界最好的起重機”,團隊朝著共同的目標一路奔跑,砥礪前行。
(本版照片均為資料照片)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周倜 王銘俊 周陽樂 王銘俊
編輯:徐丹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