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于革新 廣州造紙重煥活力
2023年12月30日是廣州造紙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廣紙”)的“大日子”。73年前的這一天,其二號紙機成功抄造出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張新聞紙。
廣紙的歷史可追溯到1936年奠基的“廣東省營制紙廠”。由于遭遇日寇劫掠、戰亂,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廣紙人”實業報國的心愿才得以實現。多年來,廣紙賡續報國初心,勇擔國企使命,以改革創新為老國企注入新活力。
始于初心 堅守報國之志
從1936年奠基到1950年投產,廣紙的建造之路可謂“一波三折”,但在動蕩歲月中也砥礪出了“實業報國”的堅定決心。
1938年8月,各項設備安裝完畢。然而,就在廣紙即將正式投產之際,廣州陷落,設備慘遭拆卸。這些設備最終被劫掠到日本北海道苫小牧市設廠安裝,并于1943年7月投產,直到日本投降兩年后還在生產。就在日寇瘋狂榨取設備價值時,顛沛流離的劉寶琛、陳丕揚卻日思夜盼抗戰勝利,以便奪回設備復廠。
劉寶琛、陳丕揚均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是廣紙籌建的兩位主要負責人。1948年2月,二人趕往日本交涉移返被劫掠的設備,遭遇重重阻撓。
“日方起初只承認設備是購買的,不算強占,后來又詐稱當時機器已經破爛不堪,且在運輸途中丟失大半,只有256件屬于廣紙。”曾在廣紙工作了40年的退休職工莫偉寧說道,多虧兩位“廣紙元老”對設備極為熟悉,并據理力爭,這才沒讓陰謀得逞。
設備運回廣州后,安裝復廠卻再遭變故。“國民黨當局想把設備搶運到臺灣,但劉寶琛、陳丕揚對遷廠十分消極,廠區架設了鐵絲網,一個警衛排30多人日夜看守。”莫偉寧說,好在地下黨組織早在廣紙成立的“地下工協”保護了設備,并靜待“黎明”到來。
廣州解放后,廣紙迎來新生。彼時的廣紙一無經費,二無技術資料和安裝圖紙。在復廠最艱難的時刻,廣紙成立了以軍代表、廠長、總工程師為正副主任的修建委員會。在修建委員會的大力支持下,廣紙很快投入生產。
“盡管以劉寶琛、陳丕揚為代表的第一代廣紙人胸懷拳拳報國之心苦干了13年,卻也只實現了短暫的試生產,而新中國成立僅一年多,廣紙就實現了正式投產。”莫偉寧說。
忠于使命 爭當領跑者
在廣州市海珠區工業大道,有一處別具特色的城市公園。工業遺跡與綠廊步道交錯,歷史人文與生態景觀交融,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休憩散步、拍照打卡。
這是廣紙的老廠區,2010年廣紙搬遷到南沙區新址后,便改建成了廣紙歷史公園,成為城市工業記憶的一個獨特載體。高聳挺拔的煙囪,無聲地訴說著昔日的輝煌。
1950年12月30日23時30分,經過一年多的日夜趕工,二號紙機成功抄造出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張新聞紙(濕紙)。
在百廢待興的建國初期,這一壯舉不僅鼓舞了民族工業,同時也對廣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奮勇爭先”從此像烙印一般,深深打在每一代廣紙人的心底。
“用最先進的設備生產最好的產品,這是廣紙的一貫理念。”莫偉寧驕傲地告訴記者,廣紙長期向眾多報社供應新聞紙,不管市場行情如何波動,作為一家國有企業,始終把新聞紙生產作為政治任務常抓不懈,并緊跟出版需求創新研發。
在做強主業的基礎上,廣紙不斷加強產品研發和市場開拓力度,形成了以新聞紙為主,環保紙箱紙、牛皮紙、電商原紙、環保紙袋紙等新產品為輔的多元化產品結構。廣紙是越秀集團成員企業,也是國內唯一的國有新聞紙造紙企業。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如今的廣紙,已成長為集制漿、造紙、熱電、環保于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工業企業,擁有員工近1000人,年產能近60萬噸,總資產規模超百億元。
守正創新 再煥活力
進入新時代,廣紙賡續實業報國的傳統,銳意改革創新,持續激發企業活力,老國企正邁向新征程。
在紙基新材料車間,一個鐵架上掛著幾只鼓鼓的牛皮紙袋。質檢人員經過揉搓觀察和時間對比后,在本子上寫下“抽檢合格”的字樣。
“這是廣紙新推出的可回收降解環保紙袋,第三方檢測結果顯示,用這種紙袋裝水可24小時不漏,實際上鐵架上的袋子有的都掛好幾天了,也沒漏水。”廣紙紙基新材料研發中心主任王成介紹,這種紙袋還隔油,甚至裝上火鍋湯都不漏。
王成說,和塑料相比,紙張可降解性強,廣紙研發的環保袋,160天降解率可以達到95%,安全和可降解可回收性能良好,市場前景廣闊,目前正嘗試進入外賣、餐飲頭部品牌的供應鏈,加快推向市場。
新型環保紙袋只是廣紙眾多研發成果中的一項。近年來,廣紙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市場潛力的創新成果。
2015年以來,廣紙共取得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等24項,2017年以來獲得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發明一獎等各類獎項14項。
廣紙創新活力的加速釋放,得益于2010年廣紙搬遷后推行的全面改革。廣州造紙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耘說,作為一家老國企,幾十年來難免背上發展“包袱”,比如人員冗余、生產效能低、設備工藝老化、體制機制僵化,與城區發展規劃不協調等。廣紙抓住環保搬遷的機遇,刀刃向內自我革新。
在環保搬遷的過程中,廣紙破除重重阻力,統籌推進老舊設備淘汰、環保設施更新、產能優化調整、職工安置分流、裝備自動化智能化改造和干部競聘上崗。
廣紙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搬遷過程中,廣紙將所有落后設備全部淘汰,并根據市場需求持續優化產能,形成了以新聞紙為主,新聞紙、新產品雙核驅動的產能布局。在綠色生產方面,以系統化思維更新治污裝備,提升環保綜合治理能力。
改革的關鍵在于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周耘看來,人有活力才有創新動力。搬遷以來,廣紙持續深化人員管理市場化改革,對全體職工進行人才盤點,根據才能匹配崗位,干部實行競聘上崗,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劣者汰,部分中層干部因能力、積極性等多種問題被解聘。與此同時,集團嚴格執行考核獎勵機制,進一步激發起廣大干部職工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隨著各項措施的逐步落實,廣紙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轉變。展望未來,周耘表示,廣紙將立足發展實際,借助改革的勢能,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深入踐行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加快向紙基新材料領域的探索,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創造精神持續推動廣紙高質量發展。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