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山西18個縣突出生態問題將得到基本遏制
《“十四五”生態退化地區綠色發展實施方案》發布
到2025年,18個縣突出生態問題將得到基本遏制
1月3日,記者從山西省發改委獲悉:我省發布的《“十四五”生態退化地區綠色發展實施方案》明確,到2025年,18個縣面臨的突出生態問題得到基本遏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性局面基本形成。
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山西片區主要包括3個市18個縣。其中,忻州市有6個,分別是神池縣、五寨縣、岢嵐縣、河曲縣、保德縣、偏關縣;臨汾市7個,分別是吉縣、隰縣、蒲縣、鄉寧縣、大寧縣、永和縣、汾西縣;呂梁市有5個,分別是臨縣、興縣、中陽縣、柳林縣、石樓縣。
到2025年,18縣面臨的突出生態問題得到基本遏制,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縣城綜合承載能力明顯增強,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城鄉人居環境得到改善,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實現動態平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性局面基本形成。
以黃河流域為重點,構筑黃河流域生態防護屏障,因地制宜采取人工造林種草、退化林修復、草原改良、森林撫育等多種措施,科學推進呂梁山生態保護和修復項目、省級黃河和黃河流域防護林屏障建設等工程,加快推進生態退化區域修復治理,提高森林覆蓋率和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積極開展森林城市和森林鄉村建設,推進沙化土地區域植被恢復與保護,加大未成林管護力度。有序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加強礦山廢水、粉塵、固體廢棄物等污染綜合防治,最大程度地減輕開發利用活動對礦山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
推進呂梁山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實施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提質增效項目、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因地制宜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持續助力“一泓清水入黃河”。在呂梁山區持續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黃土高原塬面保護等工程建設,鞏固水土保持生態治理成果。在條件適宜的溝道,積極推進淤地壩建設、探索開展淤地壩信息監測工作,逐步實現對重要淤地壩的信息化管理。
依托采煤沉陷區、鹽堿地、荒山荒坡等區域,重點建設晉西沿黃百里風光基地,統籌考慮忻州、呂梁、臨汾等地的資源、土地、電網等沿黃區域建設條件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落實黃河“幾”字灣清潔能源基地戰略,提高區域高載能產業用能綠色化水平。在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鼓勵市縣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板下種植、板間養殖、固沙保土”的立體發展模式,鞏固光伏脫貧工程成果。
在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等負荷中心周邊地區,積極推進風電分布式開發。重點推廣應用低風速風電技術,合理利用山地丘陵等土地資源,在符合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進風電就地就近開發。創新風電投資建設模式和土地利用機制,大力推進鄉村風電開發。
大力發展優質、生態、品牌農牧業。立足打造極具特色和競爭力的山西有機旱作農產品品牌集群,打造“有機旱作?晉品”省域農業品牌形象,打造呂梁山區雜糧、晉西北谷子和馬鈴薯、晉北油料、臨汾小麥等優質農產品原材料生產基地。堅持市場導向,嚴把產品質量關,用品牌占領市場和引領生產,扎實推進農產品“三品一標”,培育功能農產品品牌和區域品牌,推動“晉字號”農產品品牌建設。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集中力量建設規模適中、帶動力強的產業集聚區,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培育產業集群。積極發展釀品、乳品、果品、肉制品等綠色食品加工業。培育壯大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擴大精深加工規模,提升產品品質,全力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融合發展做強生態文旅產業。推動沿黃生態文旅項目提檔升級,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加快推動旅游產業化,促進旅游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山西段)建設,深入推動大磧口、偏關老牛灣、河曲西口古渡綜合旅游區建設,重點建設岢嵐縣宋家溝村、永和縣西廂村標桿性鄉村旅游示范村,培育一批富有山西特色的旅游民宿。(記者 張磊)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