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全面建成河北特色自然保護地體系
《河北省自然保護地發展規劃(2021―2035年)》印發
到2035年全面建成河北特色自然保護地體系
河北日報訊(記者曹智 通訊員王鐵軍)從省林草局獲悉,《河北省自然保護地發展規劃(2021―2035年)》近日印發。按照該規劃,到2025年,我省自然保護地面積將不低于131.25萬公頃,燕山―塞罕壩國家公園(河北片區)創建工作初見成效。到2035年,我省自然保護地總體規劃編制(修訂)完成率、勘界完成率達到100%,全面建成河北特色自然保護地體系。
規劃提出,根據生態保護重要性和生態脆弱性區域分布特征,我省將構建“一核、兩帶、三區、多點”自然保護地空間布局。“一核”即突出燕山―塞罕壩國家公園(河北片區)的核心保護價值,“兩帶”即壩上高原防風固沙帶和冀東沿海海洋保護帶,“三區”分別為燕山水源涵養功能區、太行山水土保持功能區和冀中南平原生態防護功能區,“多點”為21個具有突出生態保護價值和重要生態服務功能的自然生態建設節點。
規劃確定了持續推進整合優化、完善管理管控體系等六項自然保護地建設重點任務。到2025年,我省將完成全部自然保護地的整合優化,全省自然保護地將達到204處,其中自然保護區36處,自然公園168處。
我省將實行自然保護地差別化管控,分類分區制定管理規范,制定自然保護地內建設項目負面清單,實行差別化管理,明確各管控分區“禁止類”“限制類”建設項目清單,規范建設項目準入管控。
對生態護林員隊伍,我省將開展能力建設,明確生態護林員管護責任,做好生態護林員隊伍服務、培訓,逐步提高生態護林員巡護能力和保障水平。
對燕山―太行山自然保護地內受損的森林生態系統,我省將開展封山育林、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和低質低效林改造。在張承壩上地區、太行山和燕山地區自然保護地草原生態受損區域,按照退化程度,推進沙化、退化、鹽堿化草原治理。
提升科研監測水平,我省將優先對塞罕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洋淀省級自然保護區等重要區域開展資源本底調查。重點對小五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大港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等自然保護地開展科研監測一體化平臺建設,對野生鳥類、蘭科植物等野生動植物進行調查監測,掌握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品種、數量、分布等信息。
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1982年建立第一批自然保護地以來,我省相繼建立了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海洋公園、沙漠公園等類型豐富、數量眾多、功能多樣的自然保護地。截至2022年底,我省共建立了自然保護地278處,批建總面積為201.78萬公頃,去除交叉重疊后面積為142.22萬公頃,基本覆蓋了全省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形成了類型較為齊全、分布較為合理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保存自然遺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區域生態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