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怒江古炭河村有了“新吃法”
“要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強化農民增收舉措,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
12月19日至20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重點部署鄉村振興工作,提出要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
這是鄉村振興示范點,也是現代化邊境幸福村,農民人均總收入超過2萬元。
當中國農業大學的智力資源與中國交通建設的資金結合,深處高黎貢山腹地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魯掌鎮三河鄉古炭河自然村,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實現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并努力在曾經的“三區三州”率先實現鄉村振興的實驗示范。
2023年初冬,云南網記者走進古炭河村,探尋古炭河村的蝶變之路,經歷了一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美妙旅程。
從前看山是山――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古炭河自然村位于怒江峽谷旁、高黎貢山內、三江腹地邊,曾經是一個典型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小山村,祖祖輩輩守著眼前的“一畝三分地”兜兜轉轉。
“以前都是種點苞谷,產量低、收入也低。”古炭河鄉村文旅專業合作社總經理李余昌說道,曾經的古炭河主要產業就是種些莊稼、養些牲畜,2010年農民人均年收入僅2400元。
怒江州是曾經深度貧困的“三區三州”之一,也是云南典型的山區州和林業資源大州,祖祖輩輩守著的“一畝三分地”,其實“劣勢”變為“優勢”就在“一念之間”。于是,隨著全國脫貧攻堅戰鼓擂起,怒江州開始重新審視這里的山和水,重點瞄準古炭河,因為打心眼篤信這必然不是“窮山惡水”,而是前途無限的“青山綠水”。
“我們村開始種起了核桃樹和草果”,李余昌指著不遠處的那片核桃說,在因地制宜的科學觀念下,當地很快就走出了世世代代貧困的泥淖,核桃和草果比之前種苞谷的收入高得多,它們不僅是脫貧“利器”,更在鄉村振興的路上“保駕護航”。
古炭河小組村民鄧伯榮一家共種植了30畝草果、20畝核桃,每年有5萬多元的收入?!拔覀兝习傩赵黾恿耸杖?,日子越來越好過了?!?/p>
腰包鼓了、環境美了,村民才會更樂。
而今,走進古炭河村,給人以不斷的新奇感和沖擊力:除了令人踏實的核桃和草果外,還有用廢棄豬圈改造成的豬舍咖啡廳,高山峽谷間的小粒咖啡別有一番風味;以前聞之皺眉、難以下腳的旱廁,經過升級改造后成了新地標,還有人專門“打卡”;至于雨天一腳泥的土路則早已不見蹤影,搖身一變成為青石板小路,讓人感覺仿佛闖入了江南水鄉……
如今看山不是山――端起“生態碗”,吃上“旅游飯”
曾經讓古炭河發展備受困擾的“絆腳石”,成了艷羨的“奠基石”。因地制宜地挖掘“山”和“水”的潛力,當地百姓的主觀能動性被深度激發。
2021年3月,怒江州與中國農業大學簽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圍繞農旅融合新業態創建、村集體經濟提升和管理機制創新、鄉村人才培育等實驗內容,開展鄉村振興實驗示范,探索新時代鄉村振興、農旅融合和山區農民增收新模式。
2022年10月15日,在中交集團的幫扶資金支持下,歷時1年8個月,“古炭河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實驗示范村”正式建成并對外開業,建設了包含灌溉水渠、稻田、魚塘、荷塘、四季果園等要素的田園綜合體,同時嵌入精品鄉村酒店、特色餐廳、咖啡廳、婦女工坊等新業態,打造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
“民宿有12間客房,這兩天已經全部訂滿了?!崩钣嗖χ蜷_一間點綴于山野間的鄉村酒店客房門,窗明幾凈的客房內,標準整潔的床鋪和其他設施一應俱全,客房外則是滿目蒼翠、流水潺潺的靜謐景象,人與山水為鄰,和花鳥為伴,現代化新農村的氣息撲面而來。
雖然已是初冬時節,古炭河村依然暖陽高照,這里常年平均氣溫16.9度,適宜的自然條件加上酒店設施的滿足,吸引了不少游客攜老挈幼前來游玩。
“每天都有人來,特別是周末,游客來得更多了?!崩钣嗖f。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古炭河的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河水,但今天的“吃法”卻大不同,端起了“生態碗”,吃上了“旅游飯”。
未來看山還是山――古炭河的“新吃法”值得推廣
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汪水,但時代之變、觀念之變、視野之變、交通之變,讓古炭河村大有作為,路越走越寬。
立足區位、文化、生態資源等優勢,依托科研院所的人才、科研資金和學科優勢,古炭河將城市動能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動力,探索農民增收機制,創新收益分享模式,讓農民成為收益主體更是重中之重。
古炭河鄉村振興實驗示范區所有業態都交由村集體經濟“古炭河鄉村文旅專業合作社”管理,以農文旅融合發展建設小型田園綜合體,成立專業合作社,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實行統一經營管理,合作社入社農戶78戶,由村民自主運營管理,負責人李余昌也被大家稱為“鄉村CEO”,合作社成為怒江州第一個自然村域的集體經濟形式專業合作社,覆蓋了90%的農戶。
最關鍵的是,古炭河建立了一整套鄉村資產增值業態運營,村集體與合作社、合作社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合作社公益金、村集體、農戶、可持續發展基金按1:1:6:2比例分配利益,農民人均總收入超過2萬元,讓村民們擁有了“穩穩的幸?!?。
“我們將通過示范建設持續打造鄉村旅游‘金字招牌’,以古炭河鄉村振興示范區為核心輻射周邊多個村民小組積極加入,帶領各族群眾走向共同富裕,共創幸福生活。”李余昌說,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村民們搞起了農家樂、特色種植養殖,在家門口就實現了增收致富。
2023年中秋、國慶假期,古炭河村每天有2000多名游客進山,或觀鳥、賞蝶、看猴,或沿河徒步、下田捉魚、采摘水果……這里儼然成為了怒江旅游新景觀。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把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結合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p>
這是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重中之重的內容,這幅“可感可及”的“三農”新藍圖更是怒江古炭河村全力擘畫鄉村全面振興的力量源泉和奮斗目標。
而今,一幅獨屬于古炭河的鄉村振興“新圖景”畫卷正徐徐展開……
云南網記者 楊萍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