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集聚創投力量 打造資本市場“西北角”
北臨渭河、南依秦嶺,“十三朝古都”是西安這座城市的歷史底蘊,近年來,“硬科技之城”“創投之都”等城市名片,更凸顯西安的發展前景。
1993年8月,西安迎來轄區首家上市公司。歷經30年發展,至2023年11月末,西安市共有上市公司104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66家,居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第9位。“西安是中國重要的產業研發、制造基地,工業門類齊全,體系完整。”西安市金融工作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介紹,在全市上下的努力工作推進下,“十四五”期間,西安將基本形成資本市場體系逐步完善、上市公司“質”“量”穩步提升、上市掛牌后備企業資源庫不斷充盈、資本市場風險穩定可控、上市掛牌工作“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資本市場的“西北角”
2023年11月底,西安市金融工作局發布關于西安市鼓勵企業上市掛牌融資獎勵資金審核結果的公示,擬向轄區內的愛科賽博(688719.SH)、陜西華達(301517.SZ)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400萬元;對萬德股份(836419.BJ)給予一次性獎勵500萬元。這三家公司的上市時間,集中在2023年9月、10月。
西安市金融工作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全市新增上市企業5家,上市企業總計104家。其中,境內66家、境外38家;科創板上市企業13家,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6;截至11月末,境內上市企業總市值達到1.04萬億元,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6位。目前,千億市值以上企業2家,百億市值以上企業18家。
將時間回溯至1993年。當年8月9日,陜解放A(現國際醫學,000516.SZ)登陸深交所,西安也由此迎來首家上市公司。2018年,西安市出臺施行了旨在推進企業上市和并購重組的“龍門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著力打造上市掛牌的“西安軍團”,并購重組的“西安高地”,資本市場的“西安板塊”。
西安市金融工作局相關負責人透露,近五年來,全市上市企業數量實現了翻番――2018年之前,西安境內上市企業數量共計33家,從2018年至今,西安新增境內上市企業數量共計34家。具體來看,2020年,西安市新增境內上市和精選層掛牌公司總量達到了創紀錄的10家;2022年西安市再度刷新記錄,全年新增上市公司11家,其中西測測試(301306.SZ)、天潤科技(430564.BJ)等8家境內上市公司,大都是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的硬科技企業。
采訪中,資本界人士認為,西安之所以能在資本市場跑道上實現“加速跑”,是“硬科技之都”集全市力量,從政策層面到實際響應的合力使然。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年底,西安上市公司總市值為1.23萬億元,2017年年底上市公司總市值為3840.69億元;近五年,西安上市公司總市值增長比例為219.33%,總市值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3.68%。
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有效的市場效果背后,是市場導向和政府有為更好結合。在政策措施方面,西安市采取了上市服務持續優化、完善相關政策支持等一系列措施。《經濟參考報》記者梳理,僅在2022年,西安陸續出臺了《關于促進股權投資行業發展的若干措施》《西安市打造創投生態十項舉措》等,持續吸引投資機構聚集;對《西安市鼓勵企業上市掛牌融資獎勵辦法》進行修訂,2022年共撥付上市獎勵9622.85萬元;印發《西安市企業上市政務服務綠色通道機制工作規則》,進一步凝聚部門推動上市工作合力。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近年來,西安在工業、投資、消費、外資外貿等方面多措并舉、多點發力,經濟呈現穩健運行態勢。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鄭江淮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西安在發展資本市場方面,目前擁有政策機遇疊加、經濟發展穩健、產業體系完備、開放優勢明顯、人才紅利顯著等優勢。
在政策支持方面最為直觀的是,2022年6月15日,《西安市金融支持經濟穩增長工作措施》印發施行。該措施強化“直達融資企業端”的鼓勵引導,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引導和推動企業積極主動開展多渠道融資,著力提升企業融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支持全市保主體、穩經濟。西安市金融工作局負責人表示,西安大力支持現代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金融業已成為西安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2022年全市金融業增加值達到1236.92億元、占GDP比重達到10.77%。
與此同時,西安創投氛圍愈加濃厚,被資本界、投資界贊為“創投之都”。《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2018年以來,西安企業通過資本市場首發、增發實現募資822.71億元。西安市金融工作局前述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西安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推動形成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5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吸引了三星、華為、比亞迪等一大批知名企業相繼落戶。
資本力量助推科創西安發展
在西安,有這樣一組數據:全市常住人口1300萬人,居全國城市第八位;大學學歷人口占比達到30%,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僅次于北京、上海;自2010年至2020年,西安人口凈增加448.51萬人,增長52.97%。
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西安排名由2021年第33位、到2022年第22位、再到2023年的第19位,連續跨越三個臺階,成功實現“三級跳”。鄭江淮認為,西安人才的聚集,特別是高學歷人才的聚集,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而體現在上市公司中,其科創屬性尤為明顯。
西安市金融工作局上述負責人表示,西安依托高校院所資源富集優勢,加快建設秦創原“一總兩帶”,推動建設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硬科技創新示范區等,西安在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中位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六、西部第一。該負責人介紹,2021年,西安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超過8500家、增長40%。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凈增1900余家,總數超過7140家,同比增長36%,這些企業都是潛在的優質上市后備企業資源。
《經濟參考報》記者注意到,西安出臺的諸多政策中,多次明確強化科技創新支持保障。如《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實施方案》提出,支持“硬科技”企業在科創板上市,支持“三創四新”企業在創業板上市,鼓勵各類創投機構支持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光電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科技創新企業上市掛牌,持續擴大西安“硬科技”品牌影響力。支持“專精特新”“單項冠軍”“小巨人”“瞪羚”等獲評國家及省、市級示范企業上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西安多家上市公司負責人向《經濟參考報》記者介紹,在西安市政府層面,堅持擴大增量和優化存量并重,按照“儲備一批、培育一批、輔導一批、申報一批、上市一批”的總體思路,構筑可持續的后備企業梯隊,支持優質企業上市融資。“西安正持續完善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建設,打造科創金融服務的開放合作‘生態圈’,進一步推動全市高質量發展。”西安市金融工作局負責人表示。
該負責人介紹,到2025年,西安力爭全市上市掛牌企業達到120家以上,高科技屬性上市公司占比逐年提升,鞏固強化西安市“硬科技”實力;上市掛牌后備企業資源庫規模明顯擴大,在庫培育企業數量達到700家;力爭培育1000億級龍頭企業4家,500億到1000億級支柱企業5家,100億到500億級重點企業20家,全市直接融資比重不斷優化,上市公司市值大幅提升。同時,西安將持續加大后備企業培育力度,每年挖掘市級重點上市后備企業不少于75家,向證監局推薦輔導企業不少于20家。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