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重慶科技工作者達290.86萬人
12月7日,記者從市科協了解到,第三次重慶市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近日出爐。調查結果顯示,2022年全市科技工作者達到290.86萬人,科技人才集聚能力明顯增強。預計到2025年,全市科技工作者將達到345.62萬人。
科技工作者總量年均增長9.15%
據悉,為充分發揮科協組織密切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紐帶作用,推動全市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市科協和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組織開展了第三次重慶市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
課題組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調查與第五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同步開展,旨在全面反映黨的十九大以來全市科技工作者隊伍的發展狀況和趨勢,充分聽取科技工作者的意見、建議和呼聲,為有關部門持續推動全市科技人才工作迭代升級提供數據支撐和決策參考。
據了解,報告所指的科技工作者,是以科學技術工作為職業的人員,即實際從事系統性科學和技術知識的產生、發展、傳播、應用和管理活動的人員。在實際調查中,主要涉及自然科學教學人員、科學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衛生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科技管理人員等。
該負責人表示,本次調查采用總量測算、抽樣調查和座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啟動以來,課題組依托全市各區縣科協和14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站點進行抽樣調查,有效涵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企業和基層單位的科技工作者群體,共完成有效問卷4058份,同時開展了多次座談和訪談,基本掌握了全市科技工作者的總體特征和科研、工作、生活等方面具體情況。
據介紹,課題組根據中國科協提出的科技工作者數量測算方法進行測算,我市科技工作者總量持續攀升,從2017年的199.61萬人增至2022年的290.86萬人,年均增長9.15%。按照該趨勢推算,我市科技工作者總量在2025年將達到345.62萬人。
作為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市R&D人員(按全時當量統計)總量由2017年的7.79萬人年增至2021年的12.34萬人年,在全國的占比由1.93%增至2.16%,反映出我市科技人才集聚能力明顯增強。
另外,從學歷結構來看,新增科技工作者中研究生學歷占比穩步提高,2017年度為11.10%,2021年度增至13.02%。從學科結構來看,2017―2021年新增科技工作者中工科特色明顯,工學領域占比達到56.7%,理學、醫學、農學領域分別占11.7%、7.3%、3.3%。
科技工作者科研活躍度明顯提高
調查結果顯示,我市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活躍度明顯提高,近三年,45.9%的科技工作者參與過科研活動,較上一次調查提高4.9個百分點。
具體從性別看,男性科技工作者的參與比例(52.1%)明顯高于女性(39.7%);從年齡看,35歲以上科技工作者的參與比例(49.9%)明顯高于35歲以下(41.6%);從單位類型看,高校(70.9%)、科研院所(69.5%)科技工作者的參與比例明顯高于企業(43.3%)。
“由此可見,在科研活動中還應加大對女性科技工作者、青年科技工作者和企業科技工作者的支持力度。”課題組相關負責人表示。
根據調查結果,科技界作風學風也明顯改觀。與上一次調查相比,30.2%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界作風學風有實質性改觀,另有48.1%認為有所改善。
另外,記者注意到,科研時間不夠用是科技工作者反映較普遍的問題之一。調查結果顯示,在近3年從事過科研活動的科技工作者中,有43.3%反映科研時間不夠用,該結果較上一次調查有所好轉,但仍然較突出。
此外,調查結果顯示,我市科技成果轉化大環境明顯改善,但科技成果與市場脫節問題仍然存在。在科技工作者看來,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障礙包括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脫節、科技成果轉化對科研人員的激勵不夠、科技成果經濟價值評估難導致供需雙方難以達成交易、供需雙方信息溝通不暢等。
科技工作者還認為,應該對青年科研人員給予更多支持。在青年科研人員發展最需要的支持事項中,科技工作者對科研團隊的協調和配合、科研方向的點撥和指引、科研啟動經費支持的呼聲最強烈。
近七成科技工作者對目前工作表示滿意
調查結果顯示,在工作滿意度方面,68.4%的科技工作者對目前工作表示滿意。具體從年齡看,年齡越大的科技工作者對工作的滿意度越高。從學歷看,博士研究生學歷科技工作者對工作表示滿意的比例最高(71.4%),然后是本科學歷(70.5%)、碩士研究生學歷(66.3%)科技工作者。從職業看,滿意度較高的是科學研究人員(73.5%),其次是衛生技術人員(72.6%)、科技管理人員(68.1%)、工程技術人員(66.9%)等。
如何評價一位科技工作者是否優秀?記者注意到,科技工作者最看重的是同行認可和自身科研能力水平。調查結果顯示,在評價是否優秀的標準中,47.6%的科技工作者選擇獲得同行認可,40.3%選擇獲得產業界認可,36.4%選擇科研能力,28.7%選擇成果轉化能力。選擇具有較高的公眾知名度、發表論文或出版專著等其他標準的科技工作者相對較少。
此外,科技工作者的進修學習意愿很強烈。調查結果顯示,有73.6%的科技工作者均表示非常需要或比較需要進修學習。從學位看,反映需要進修學習的碩士、博士科技工作者比例分別達到82.7%、82.6%。從單位看,衛生機構、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科技工作者對該問題反映較多。
在生活狀況方面,28.4%的科技工作者覺得壓力非常大或比較大,較2020年下降9.4個百分點,另有52.2%覺得有點壓力。從年齡看,35―44歲科技工作者覺得壓力大的比例明顯高于45歲以上和35歲以下科技工作者。
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技任務中擔綱領銜
人才是謀發展、謀創新的重要支撐。為助力重慶加快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課題組還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建議。
在持續抓好戰略科技人才引育方面,聚焦我市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組建由院士工作站、海智工作站、市級學會、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等構成的創新聯合體,提高院士專家團隊對重點產業發展的支撐力度。
“我們應大力支持院士專家開展戰略研究,在國家和重慶科技戰略、規劃、政策的制定和修訂中發揮‘智囊’作用,推動‘科技帥才’脫穎而出。”課題組相關負責人表示。
另外,課題組認為,應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大力推進新工科、新醫科建設,著力提高大學畢業生的本地就業率,推動人才隊伍量質齊升。與此同時,重點減輕碩士以上青年科技人才非科研負擔,進一步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技任務中擔綱領銜,讓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當主角。切實提高市級科技社團青年會員比例,加大力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開展國際國內科技交流合作或參與進修學習,促進青年人才能力提升。
在持續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方面,在職稱評價中進一步破除“唯論文、唯學歷、唯資歷、唯獎項”,加快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營造更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評價制度環境。持續提高高級職稱的中青年人才比例。選取部分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探索形成既符合國家要求、又符合重慶實際情況的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指標和評價方式。
在持續優化科技人才發展生態方面,進一步打通制約科技工作者創新創造的關鍵堵點,持續解決科技工作者住房保障、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看病就醫等急難愁盼問題。加強科技創新重大事件、突出成果、典型人物宣傳報道,大力開展弘揚科學家精神系列活動,讓科技工作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我們還應進一步強化成渝地區政策協同,努力實現科研項目、科研經費、科研機構、科技平臺、科技人才、成果轉化、科技金融等方面政策一體化,以人才協同發展助力雙城經濟圈建設。”該負責人說。
隨便看看:
- [國內]貸款利率與理財收益率現“倒掛” 業內稱套利空間較小
- [國內]告訴大家一個壞消息:今明兩年,如果不出意外將發生“5大轉變”
- [國內]銀行凈息差持續承壓 本月LPR或繼續原地踏步
- [國內]廣西靖西市一車輛翻下路邊懸崖掉入積水塘中,11人遇難
- [國內]央行:疫情“傷痕效應”尚未消退,居民收入預期還在恢復
- [國內]我國汽車產業創新能力增強 新能源汽車專利公開量占比70%左右
- [國內]官方通報“銀沙灣沙漠越野車輪胎被扎”:一村民不滿耕地被車輛輾
- [國內]樓市又“熄火”?房價還會暴漲?你可能誤判了……
- [國內]聚焦深圳寶安新橋東先進制造產業園 先進制造企業高質量發展交流
- [國內]河南安陽林州:當好金牌“店小二” 服務企業“零距離”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