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淅川縣馬蹬鎮:壯大集體經濟 賦能鄉村振興
加工車間里,一臺臺新設備整裝待發;荒山荒坡上,各種中藥材隨風搖擺;閑置村舍里,精品民宿改造如火如荼……初冬時分,漫步在河南省淅川縣馬蹬鎮各村落,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馬蹬鎮地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保水質,生態“綠線”必嚴守;促民富,環保“紅線”不能碰。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口向城鎮聚集,部分村出現撂荒地等資源閑置問題。如何在保護與發展中共贏?
“我們盯準綠色和發展的結合點,以“星旗同創”活動為抓手,在荒山荒坡地發展中藥材,在人口密集地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沿庫區等宜居宜游的地方發展旅游,把昔日的撂荒地、‘沉睡車間’、廢棄村舍等‘沉睡資產’變為‘增收活水’,推動村強民富。”馬蹬鎮黨委書記夏丹說。
荒山坡變“中藥園”
在雙泉觀村,蜿蜒的山路旁,一臺臺挖掘機墾出片片新田,剛栽的金銀花苗迎風傲立。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曾經卻是窮鄉僻壤地。該村黨支部書記王振喜指著一圈大山無奈地說:“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老鄉們被‘堵’在溝溝岔岔里,刨著薄地‘望天收’。人們多外出打工,地慢慢都撂荒了。”
“金銀花耐瘠薄、耐干旱,有利于保持水土,經濟效益也好。”王振喜說,經過多方考察,村里成立專門合作社,引進“豐蕾”金銀花品種。
“去年以來,縣里每年拿出1500萬元,對集體經濟薄弱村進行扶持,我們村用這8萬元扶持資金,對500余畝閑置土地提檔升級,土地租金由原來每畝100元提升至180元。村集體收入將增加近10萬元,帶動130余戶群眾年均增收1.5萬元。”王振喜信心滿滿地說。
如今,馬蹬鎮中藥材產業遍地開花:云嶺村、財神村積極發展酸棗產業335畝,可增加村集體經濟10萬元以上;孫莊村、張嶺村栽植金銀花4500余畝;金竹河、蘇莊村發展艾草1500畝……目前,馬蹬鎮已發展各類中藥材1.8萬畝,年產2500萬斤,年產值8000萬元,帶動2000戶,戶均增收3000元。
廢車間變加工廠
“我家6口人,公婆年紀大,兩個孩子又小,丈夫外出打工,顧不住一家人生活。聽說服裝廠招工,我馬上報名,現在一月2000多元,夠零花了。”在崔灣村服裝加工廠,村民劉娜嫻熟地做著衣服,頭也不抬地介紹著。
“我們多方爭取到移民后期扶持、亞行貸款項目,建設生產車間。鎮村干部多次到浙江考察,引進服裝加工廠,今年5月,初步投產電腦平縫機、斷布機等服裝加工設備200余套,帶動80多名群眾就業。”崔灣村黨支部書記賈建峰介紹,二期項目建成后可使人均增收2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6萬元。
“對閑置低效的項目資產,我們積極探索新發展模式,引導資源集中、生產集中、管理集中,進一步提高產業產值,讓農戶增收、集體收益。”馬蹬鎮鎮長任督說。
如今,在馬蹬鎮,一個個“沉睡”的車間煥發著新的生機。北山村發展藍莓產業,盤活了1000多平方的閑置廠房,村集體年均增收2萬余元,帶動50余群眾就業。桐柏村利用村內車間廠房,進行食品加工,每年集體增收20萬元以上,帶動周邊1000多名群眾種植有機雜糧,每畝增收2000多元。
舊村舍變新民宿
鑲嵌在丹江口水庫東岸的馬蹬鎮,湖光山色、旖旎動人,還有秦楚丹陽大戰古戰場、歐陽修讀書處、淅川坑南遺址等多處人文遺址。
“我們立足資源優勢,豐富旅游業態,將丹江大觀苑、八仙洞等景點周邊村落打造成宜居宜游、功能耦合的‘大景區’,推動產業與康養、文化、旅游等多業態融合發展,推進全面振興。”馬蹬鎮黨委副書記全愛軍說。借助旅游發展紅利,該鎮鼓勵村集體引進社會資本改造閑置學校、閑置村舍為精品民宿,村集體統一管理服務,與農戶、社會資本按比例分紅。
“石橋村引進企業,投資500萬元將閑置學校、民居等改造成精品民宿,配套流轉50余畝土地建設林下木屋,帶動周邊10余戶群眾就業。白渡村利用閑置學校、集體荒山,吸引文旅企業投資200萬元升級精品民宿,年均增收5萬元以上……”馬蹬鎮副鎮長劉娟如數家珍地介紹。
目前,馬蹬鎮已發展農家樂103家,帶動1000余人就業,戶均增收10萬元以上。(康帆)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