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 江蘇省級智慧校園示范校達243所
今年6月,省教育廳會同省委網信辦、省工信廳公布智慧教育樣板區培育區域名單,全省共有30個縣(市、區)被確定為培育區域。全省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推進會近日在蘇州舉行,半年來這方面情況如何?記者就此進行了探訪。
創新開拓多元教學場景
“十三五”以來,江蘇大力推進智慧校園建設,整體提升全省教育數字化發展水平。目前,全省90%的大中小學通過省級智慧校園認定,243所學校被認定為省級智慧校園示范校。
“我的課外閱讀累計約802萬字、閱讀時長為1090.7小時,寫的隨筆累計達14.7萬字。”11月21日,蘇州工業園區星洲小學六年級學生朱若溪分享了自己的閱讀數據。該校語文教師周學平介紹,學校開發課外閱讀特色平臺,學生閱讀紙質書籍在平臺上都能記錄,可以在平臺上自主測驗、寫隨筆,讀完整本書還會得到老師頒發的獎狀。“平臺自2017年10月啟用以來,總閱讀量已達13萬本次。老師由此了解每個學生的閱讀進度,對閱讀中存在的難點進行精準分析。”
蘇州工業園區教育局局長沈堅介紹,為變革教育供給、解決優質教學資源不均衡問題,蘇州工業園區自研“易加平臺”蓄積數字化學習資源,覆蓋全系列國家課程,課程總量76萬余節,匯聚優質數字資源總量達340多萬個,其中課后服務平臺整合各類精品資源,供學生選用。在應用服務層面,構建智慧教育數字化智能支撐系統,對接國家、省、市各級平臺,建設“智慧教育大數據應用實驗室”和“智慧教育數字化學習實驗室”,打造個性學習、協同學習、實景教學、網絡教研、云端協同、創客教育等諸多應用場景,100%完成省級智慧校園創建。
揚州市江都區教育局教師發展中心主任鄧長朋介紹,全面推動全區智慧教育建設落地生根,今年以來融合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市智慧學堂、區特色校本課程三級優質資源,統籌管理、強化整合,在現有平臺基礎上構建江都教育“一張網”建設方案。
在無錫市江南中學,真實教師與AI教師相互配合形成“雙師”課堂,真實教師課前設計實驗,學生在AI教師一對一輔助下獨立完成實驗,從中提升觀察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無錫經開區教育局副局長錢柯介紹,無錫經開區創新打造“AI校長”+“AI導師”+“AI教師”三級師資培養體系,嘗試學科融合,開發創新AI區本課例224節,累計完成2000多學時AI課堂培訓。
科學繪制學生成長圖譜
徐州市漢風路小學校長趙琦說,學校借助信息技術,為每個孩子描繪獨一無二的“立體數字畫像”,甚至對孩子的試卷進行智能“個性化定制”,老師則擁有一個“數字畫像”,涵蓋所教學科、班級、年級學生整體和個體發展情況,為開展個性化教與學提供依據。
泰州市姜堰區教育局局長申海峰告訴記者,區里基于學籍信息,設定每位學生的智慧教育身份編碼,依托伴隨式行為采集系統,精準記錄學生學習全過程,將學習動機、學習投入、學習習慣、作業分析、自主學習以及學業成績等作為重要評價指標,自動生成學生個人綜合素養評價的數據圖譜。
姜堰區探索構建智慧課堂教學模型――“M-IT”課堂,設計“預學單”“學歷單”“續學單”3張任務清單。通過網絡學習平臺,將學習主題推送給學生,并進行“學前能力”測評,基于測評結果設計課前“預學單”,確保課堂教學設計更加科學有效;而“學歷單”是教師將學習內容進行整合,以探究任務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課堂中即時收集和診斷學情數據,根據學生思維過程和心理變化,調整優化教學策略;根據課內學生整體表現的數據分析,設計課后“續學單”,著力“自我診斷”和“反思提升”。
家校社會多方協同育人
加強智慧協同育人,勢在必行。徐州市鼓樓區教育局副局長張艷介紹,鼓樓區建設網絡思政教育平臺,面向教師、學生、家長、社會開放運行。教師共用平臺課程資源,組織云端研討活動;家長運用平臺交流育兒經驗、分享學習資料,打造彭城好爸媽、幸福教室、思政課堂等12個一級欄目,形成資源2600余個,平臺上線訪問量達60萬余人次。邀請區域名師、專家留存授課資源,鼓勵家長、學生發布校園、家庭生活素材,積極推進社會資源開放共享。
南京市玄武區教育局四級調研員陳克俊介紹,玄武區搭建了玄武數智作業平臺。通過整合統計日常作業數據、階段性作業學情數據指導教學分析,對區域學校的作業開展、學生學情進行評價和干預。9月份以來,已有27所學校參與區域單元作業實施落實,真正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發展。
陳克俊說,為拓寬數據采集范圍,橫向增加對學生性格、愛好、特長等個人信息的關注,并增大信息采集跨度,縱向延長學生信息跟蹤年限至12年。此外,增加對教師專業知識、教學能力、專業素養和職業發展等方面的關注,對教師教學投入與學生學習成效構建教師“畫像”,為教師及時調節教學投入提供依據。
記者 程曉琳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