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乱中文字幕系列-日本伦理黄色大片在线观看网站-日本伦理片网站-日本伦理网站-韩国三级视频网站-韩国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網站地圖 - 關于我們
您的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國內 正文

山西持續推進黃河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作者:admin 時間:2023-09-08 09:08 點擊:
導讀:

  黃河一路奔涌進入山西,自北向南流經19縣(市),造就了晉陜大峽谷的壯美;與此同時,黃河流經區域溝壑縱橫、土質疏松、植被稀疏,水土流失易發難治……

  近年來,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推進黃河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2018年至2022年,沿黃19縣(市)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2300多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由53.8%提高到56%。

  山綠了――

  探索因地制宜造林,黃河流域森林覆蓋率不斷提高

  從偏關縣乾坤灣望去,黃河水碧如翠。坡上一個個魚鱗坑里,10多年前種的油松已有四五米高。

  “偏關的造林專業隊挖魚鱗坑不用拉線,打出來就是齊齊的。”看著滿山的綠,偏關縣林業局林業站站長張志勇頗有成就感。

  偏關縣地處毛烏素沙地邊緣,風大多沙,是山西生態極度脆弱的區域。從上世紀70年代起,偏關人在梁峁山巒接力種樹,克服了育苗難、成活率低等難題。幾十年下來,當地綠化率從1977年的不到4%提高到2022年的40%。

  “無雨黃土滿天飛,有雨泥水遍地流”,黃河邊的永和縣曾飽受水土流失困擾。

  “石質山土層薄,只有10厘米厚,再加上干旱少雨、蒸發量大,種活一棵樹不容易。”永和縣林業局工作人員王愛民說,永和縣有9萬多畝石質山,造林是一場硬仗。

  沒有土,就從山下取土運上山;沒有水,就雨季造林,雨后7天內必須把當年所有樹苗栽進去;沒有路,就在河兩岸架起索道運送樹苗……永和縣不斷摸索,在整地、栽植、管護等環節探索出一套因地制宜的經驗,造林成活率達到了90%,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0.5%提高到2022年的28%。

  2021年,山西省黃河流域86縣(市、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2.16%。“十四五”期間,山西將力爭實現黃河流域宜林荒山基本綠化。

   水清了――

  多部門協同治理,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

  站在鄉寧縣棗嶺鄉馱澗村山頭眺望,山坡上側柏青青,溝壩地里玉米成行,梯田上蘋果豐收在望……

  馱澗村所在的馱澗溝流域溝壑縱橫,一到雨季,山洪便如黃龍般流入黃河。修建淤地壩,是阻攔泥沙流入黃河的“土法子”。從上世紀50年代起,馱澗溝就開始造溝壩地,推動流域治理。

  “現在修淤地壩,挖掘機、裝載機、壓路機聯合施工,工作更高效。建設標準也不斷提升,壩體、放水建筑、溢洪道齊全,還配套監控設備。”鄉寧縣水利局水保移民股股長張鵬剛說,鄉寧縣先后在馱澗溝流域建設淤地壩4座、溝壩地1000畝、梯田2000畝,綠化5000畝,累計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000公頃。

  馱澗村路兩邊,排水渠加裝了蓋板,實現雨污分流;雨水順著渠道匯集到新建的一個個集雨蓄水池,用來灌溉;塬面種地用的都是有機肥。馱澗溝流域出口水質已達到三類水標準。

  “以前是水利部門單打獨斗,現在是水利、農業農村、自然資源、林業等多個部門協同治理。”張鵬剛介紹,2022年,鄉寧縣馱澗生態清潔小流域獲評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當前,山西正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提質增效,2025年前在全省選取10個縣(市、區),開展整縣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試點,打造100條高質量精品小流域。

  民富了――

  以水土保持項目為引領,創新發展特色產業

  “家里種了十幾畝果園,畝產穩定在7000斤,一年收入十幾萬元。農閑時,在村里的農業公司打工,一天能掙100元。”站在山頭,馱澗村村民楊德榮說起如今的好日子頗為自豪。

  鄉寧縣以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等方式吸引社會力量投入水保治理。昱德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累計投資1.1億元,建成梯田2000畝,打造蘋果、西紅柿、南瓜種植基地,配套建設冷庫,延伸番茄醬、藥茶等加工鏈條,帶動周邊200多名村民人均年增收約1.5萬元。

  “水保工作不僅要守護綠水青山,更要造富于民。”山西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處處長崔哲峰介紹,山西沿黃地區以水土保持項目為引領,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在吉縣,隨著“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實施,形成了以蘋果為主導的水果經濟林。如今,吉縣共種植28萬畝蘋果樹,年產值超過12億元,打造出“吉縣蘋果”區域公用品牌。

  “吉縣80%以上的農民是果農,農民80%的收入來自蘋果產業。”吉縣蘋果產業協會會長楊朝輝介紹。

  好生態催生新產業。山西打造全長1238公里的“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其中的永和段,將黃河沿線的乾坤灣、黃河蛇曲地質公園、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望海寺等景點串珠成鏈,吸引眾多游客前來領略紅色文化、感受綠色生態、體驗黃河美景。沿著旅游公路,民宿、農家樂、采摘、文化演繹等業態多點開花,帶動沿線村民吃上“旅游飯”。

打賞

取消

感謝您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掃碼支持
掃碼打賞,你說多少就多少

打開支付寶掃一掃,即可進行掃碼打賞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

Copyright ? 2021 早報網 版權所有
蘇ICP備2024138443號

蘇公網安備32130202081338號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早報網觀點。如您發現內容涉嫌侵權違法立即與我們聯系客服 106291126@qq.com 對其相關內容進行刪除。
早報網登載文章只用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早報網》官方網站:www.www.yinheshijia.cn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