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苔花校園”到AI教育——宜信公益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
北京宜信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近日正式發布2024年度工作報告,系統呈現了基金會在公益領域的實踐成果與創新探索。該報告以詳實的數據和案例,全面展示了基金會在項目運營、資金管理、社會效益等方面的專業實踐,彰顯了公益組織的透明度與公信力。作為具有平臺化特色的公益組織,基金會充分發揮資源整合優勢,構建了政府、企業、捐贈方、受益群體及合作伙伴的多元協作網絡,持續推動公益生態的良性發展。秉持"推動者、創新者、開拓者"的使命定位,宜信公益將企業社會責任實踐與時代發展需求深度融合,致力于創造可持續的社會價值。
北京宜信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玫女士在致辭中表達了對慈善公益事業的深刻理解和對未來的堅定承諾。她表示:“北京宜信公益基金會致力于成為鄉村振興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不斷強化與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各方的協同合作,積極融入政府引導、企業行動、社會組織參與、志愿者助力、受益人受益的多元模式,推動資源的有效連接和財富的第三次分配。”理事長強調,公益不僅是物質上的援助,更是精神上的滋養和能力上的培養。
過去五年,基金會累計公益支出達760萬元,覆蓋27個省市,受益人數超過10萬人。展望未來,基金會將繼續以專業的精神和創新的思維推動公益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在AI賦能教育、科技助農和文化振興等領域,為鄉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動我國公益慈善事業在促進社會進步、共享發展成果等方面繼續發揮積極作用。
北京宜信公益基金會充分發揮首都公益組織的示范作用,創新構建"政企社"多元協同的公益生態,深度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基金會與北京市各級政府形成戰略合作機制,在鄉村教育振興領域打造了具有示范意義的"苔花校園"項目。該項目通過整合政府教育資源和社會公益力量,五年來在云南、貴州等地區建成50所標準化校園,累計惠及7萬余名鄉村學子,有效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
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基金會積極服務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在鄉村振興國家戰略中彰顯責任擔當。特別是在2023年北京特大暴雨災害后,基金會第一時間聯動門頭溝、房山等受災地區政府,開展緊急救援與教育重建工作,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共同富裕貢獻了專業力量。
宜信公益基金會都在過去五年里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苔花校園”項目改善教育條件,助力教育公平;“未來鄉村”項目聚焦科技賦能與經濟發展,培養創業帶頭人,推動產業升級;“保貝計劃”守護兒童健康,提供全面保障。這些項目受益人數逾10萬,覆蓋27個省市。
教育是國之根本,是強國富民的基石。作為基金會的旗艦項目之一,“苔花校園”通過校園建設、課程開展、教師培訓和學生活動等多維度的支持,建立軟硬件一體的教育服務體系。
除了“苔花校園”項目外,基金會還積極拓展其他領域的公益項目,致力于全方位推動鄉村發展和社會進步。“未來鄉村”項目聚焦于科技賦能鄉村振興,通過開展技術培訓、支持創業帶頭人培養和推動產業升級等方式,激發鄉村內生動力,促進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例如,項目通過引入現代化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幫助當地農民提高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增加收入來源。
"保貝計劃"致力于守護鄉村兒童健康,提供重大疾病保險和心理健康支持等綜合保障服務。自2014年啟動至今,已累計為4萬名兒童提供26億元保額的公益保險。2022年起項目升級,新增家庭財務教育工作坊,并于2024年聯合發布《心智障礙家庭金融健康成長研究報告》,持續完善兒童健康保障體系。
北京宜信公益基金會積極推動AI教育普惠,通過開發AI科普課程、編程實踐和智能互動體驗等創新形式,讓鄉村青少年零距離感受人工智能魅力。基金會以科技賦能教育公益,既激發孩子們對AI的興趣與探索熱情,也為培養未來科技人才筑牢基礎,用創新實踐點亮科技強國之路。
例如在四川綿竹舉辦的校園科技節中,孩子們通過AI繪畫展臺,只需描述想象中的畫面,AI系統就能實時生成精美的圖像,如“太空中的熊貓”穿著宇航服在星際間遨游的畫面,讓學生們真切感受到科技的神奇力量。同時,AI音樂創作體驗區也讓孩子們可以輸入關鍵詞生成歌詞,并利用音樂軟件生成歌曲,讓零基礎的孩子也能輕松創作出完整的樂曲,為鄉村孩子帶來全新的科技體驗,激發他們對科技學習的興趣。
"科技向善,公益創新。宜信將繼續以“科技+公益”的融合模式,深耕鄉村教育與發展,讓更多孩子享受到科技帶來的改變與希望。未來,基金會將持續深化"政企社"協同機制,推動AI教育普惠、鄉村人才培養等創新實踐,以實際行動踐行"推動者、創新者、開拓者"的使命,為中國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貢獻更多公益智慧與力量。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