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科技集團改革激活內生動力:從“小富即安”到披荊斬棘
推門而入、氣喘吁吁,剛從外地談項目回來的甘肅省建材科研設計院(以下簡稱“甘肅省建材院”)董事長楊春雷一口水下肚,便開始聊起中深層地巖熱供暖項目。“說實話以前依靠政府的政策多一些,過著小富即安的日子。”楊春雷感慨道,作為甘肅省混改示范企業,這五年,幾乎一直是“跑著找市場”。
建院40余年的甘肅省建材院2019年劃歸甘肅科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在檢驗檢測鑒定、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綠色建筑、新型節能環保材料、太陽能熱利用、中深層地巖熱利用等領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為西部地區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綠色低碳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甘肅科技集團董事長吳樹宏看來,這是走產業化路子的很好典范。有了生存能力,產業才會反哺科研,就會走向一個良性軌道。雖然這五年歷經坎坷,也在制度改革、科技研發、產業發展、成果共享等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績,但他認為,“目前還在創業階段,還在啟航階段,我們的愿景是要走向藍海”。
自2020年啟動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以來,該集團通過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長期激勵、市場化經營等重點改革任務的推進,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得到全面優化。這不僅提高了集團的運營效率和市場競爭力,也為集團的長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甘肅蘭金民用爆炸高新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是甘肅科技集團所屬省化工院旗下的一家國有高新技術企業。作為甘肅民用爆破的“排頭兵”,其核心業務爆破技術服務近幾年連續呈現高速增長。用該公司董事長趙存清的話來講,為“歷史上發展最快”。
“2019年營業收入僅有2451萬元,2023年已達1.16億元。”趙存清用數據展現了近五年的大跨度發展,主營業務穩步增長,資質類型逐步健全,這得益于集團大刀闊斧改革,特別明顯的變化是,“等靠要基本沒有了,薪酬改革也是多勞多得。所有人觀念變了,自然就有創收積極性了”。
甘肅科技集團目前已累計實現混合所有制的企業16戶,較2019年翻了一番。引入各類戰略投資者21家,引入資本5.8億元。該集團副總經理趙永生說,這不僅拓寬了融資渠道,還引入了更多的市場機制和行業競爭能力。特別是所屬企業蘭州助劑廠通過混改引入了行業優秀企業,明確了上市發展思路,深度轉換經營機制,已在新三板掛牌。
“85后”陳德軍擔任蘭州助劑廠工程實驗室負責人,蘭州理工大學畢業的他2014年入職后是一名普通的操作工。經過10年歷練,如今晉升成了蘭州助劑廠副總經理。這5年,他的切身感受創新體系更健全、研發管理體制更完善、研究方向更聚焦。
目前,陳德軍和團隊在做一些核心產品的技術攻關。每年根據需求立項申報省市各級項目計劃。隨著戰略規劃更加清晰,新產品開發及工藝都有了大幅提升,待遇也“水漲船高”。看到他們傾注心血產品陸續出口歐美、東南亞、中亞、日韓等地,他的喜悅油然而生。
值得一提的是,蘭州助劑廠連續四年核心人才流失為零。這就要得益于該集團率先開展科技型企業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完成了所屬4戶非上市科技型企業的股權激勵及員工持股,持股員工216人,約占集團員工總數的10%,持股金額1943.08萬元,省內完成非上市科技型企業股權激勵的3戶企業均出自科技集團。
與陳德軍一樣,從一線基層技術人員“起家”的甘肅科技集團所屬省機械院工業設計中心主任劉明遠感慨五年之變時提到,集團成立后,平臺廣、資源多,機會也就更多。“等靠要”基本沒有了,都是在市場上去搶訂單。“以前月入4000多元,現在加上績效能上萬元。”不經意間,“90后”的他嘴角微微上翹,流露出一絲喜悅。
“產業化確實讓改制前的院所嘗到了甜頭。”甘肅科技集團戰略發展部部長馬鐵峰說,通過集團頂層設計,產業化項目陸續落地,科技成果轉化遍地開花,“以前拿經費過小日子,現在跑市場找訂單成常態。”如今涌現出了14家高新技術企業、1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家專精特新“小巨人”、2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家瞪羚企業。
該集團還建立健全了薪酬管理、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以及職業經理人制度,實現了全級次經理層成員100%實現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所屬企業西北永新實施的人事機構改革、創新市場化選聘方式等經驗做法列入國務院國資委《國企改革“雙百行動”案例集》。
自2019年5月成立以來,甘肅科技集團已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45億元,營業收入190億元。先后榮獲“甘肅省推動高質量發展貢獻獎”“工業穩增長先進單位”“先進工業企業”“工業經濟穩增長突出貢獻企業”。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