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診高峰下,記錄兒科醫生的15個小時
中新網北京12月16日電(邵萌 張鈺惠)12月7日凌晨零點二十許,首都兒科研究所(簡稱“首兒所”)重癥醫學科主治醫師呂芳回到了家。剛過去的一天里,她在急診室工作了超過15個小時。兒科就診高峰下,這樣的工作狀態,她已經習以為常。
隨著秋冬季到來,呼吸道感染病例持續上升,多地兒科門急診滿負荷運轉。作為三甲兒童專科醫院,首兒所的門急診量也明顯增加。為盡量縮短候診時間,醫院多措并舉,醫護人員爭分奪秒,保障患者就醫需求。
近日,中新網走進首兒所,記錄下洶涌就診高峰中,這家大醫院急診室里,一位兒科醫生真實的日與夜。
“松了口氣”
6日16:00,首兒所一樓急診候診處人頭攢動,排椅上坐滿了人,許多家長自帶折疊椅,將孩子安放在露營車或被塑料薄膜覆蓋的嬰兒車里。焦急、疲憊,在一陣陣咳嗽聲和哭鬧聲中蔓延。
咨詢、排隊的家長圍滿了分診臺,叫號屏幕上,患兒被按照病情的危重程度分級,大多被分到了三級(急癥)或四級(非急癥)。“24小時,什么時候來什么時候都能掛上。”醫護人員耐心安撫著。
呂芳剛把一位重癥患兒送至搶救室,步履匆匆地穿過候診人流趕回急診1室,一邊給住院部打電話預約病房,一邊點擊電腦繼續叫號。從早上8:00開始,她幾乎沒停下來休息過。
16:10,一位母親神色緊張地牽著女兒走進診室,這是孩子發燒的第5天。在仔細詢問了患兒癥狀、檢驗結果、用藥情況,又用壓舌板和聽診器檢查后,呂芳說:“判斷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不建議輸液,一般發燒3到5天,應該都快(退燒)了。”又仔細叮囑什么情況下需要吃退燒藥。
原本擔憂的家長松了一口氣,笑著對孩子說:“那我們就等著了,太好了寶寶。”
兒科又被稱為“啞科”,面對無法準確描述自己癥狀的孩子,醫生需要細致地觀察、問診、引導、檢查。“怎么了孩子?”“嗓子疼不疼呀?”“啊,張嘴阿姨看一下。”呂芳不厭其煩地詢問、安撫著。
“我兩個孩子都感染了”
17:30,呂芳得以從忙碌的工作中抽出身來,吃一頓晚飯。趕往食堂的路上,她接到了女兒打來的電話。“怎么啦孩子?沒來得及看微信。”她一邊脫去白大褂,一邊詢問著。
呂芳的兒子11歲,女兒6歲,均感染了呼吸道合胞病毒,由奶奶在家照顧。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她無法多陪伴他們,有時下班到家,孩子已進入了夢鄉。呂芳不愿過多提及這些,“我見的多,孩子病情重不重我也知道。”面對等待診治的患兒,她唯有堅持。
每年兒科都會出現周期性的問診量爆滿,但呂芳覺得今年尤為忙碌。“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副流感、支原體感染……從三月開始就診量就沒少過。”
為應對不斷攀升的門急診量,首兒所出診醫生數量較以往增加86.36%,呼吸道疾病接診診位增加了30.16%,還通過延長在線診療時間、開辟呼吸內科第二病區等舉措,進一步分流患者。
這也對醫護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晚,4個急診室共有7名醫生在崗,呂芳稱,以前一般是3到4位醫生出急診。感染也波及到了醫護人員,她已經有幾位同事病倒了。
“確實挺累的。”最近,呂芳基本一周就要出7個診,至少3天出一次夜診。“門診我白天就能看八九十個患者,急診有重癥的情況會慢些,一個班次五十人左右。”呂芳說。三月以來,她幾乎沒有過完整的休息時間,從沒休過雙休。
不過,呂芳稱,最近接診情況有了一定好轉。一位候診的家長告訴中新網,她帶著孩子來找呂醫生看檢查結果,當天等待了不到兩個小時。“算快了。”她說。
“醫生,確定不用輸液嗎?”
18:00,回到診室的呂芳繼續接診。她的辦公桌上有個不銹鋼保溫杯,但超過15個小時的工作時間里,她僅在吃飯時打開喝了些水。“喝水就會多上廁所,病人等的時間不就更長了嗎?”
漫長的候診時間里,家長們不免焦慮。往往一個患者還沒看完,后面的家長就已帶著孩子進入診室。期間也不斷有人推門進來,詢問加號、藥量等問題。每當這時,呂芳都會耐心地說:“稍等下,我先給他們看完哈。”
“光做霧化不輸液,要是耽誤了病情,嚴重了怎么辦?”一位患兒的父親焦急地問道。他和妻子帶著3歲的女兒從一所三級綜合醫院趕來,此前已經拍了CT,驗了血常規。“從早上八點開始,在那邊折騰這么久也沒輸上液,手上、腦袋上都‘鼓包’了,確定孩子不用輸液吧?”他有些猶疑。
面對類似情況,呂芳總會盡量解釋清楚。“不嚴重,聽著也不喘,輸液對她沒多大作用,我教你判斷她的情況,呼吸的頻率一分鐘超過50次就需要來醫院。”隨后,她又叮囑家長可以在家做霧化,避免交叉感染。得到解答后,家長總算露出了一絲笑容。“她其實很活潑的,希望能快點兒好。”他說。
雖然不斷有家長圖個安心,要求輸液或拍CT,但呂芳堅持按照病情綜合研判。“一些家長認為孩子得了肺炎一定要輸液,其實不是這樣的。”她說,很多病毒感染其實不需要輸液,且有些尚無對癥的抗病毒藥物。拍胸片也會有一定的輻射,只有高度懷疑是肺炎,才會給孩子開此類檢查。
“約有1/3本不用來大醫院”
這段時間,呂芳接診的患兒基本都是呼吸道感染,大部分為輕癥,混合感染病情則稍重。當天,她接診了數個混合感染的患兒,有位患兒檢測顯示甲流、支原體、腺病毒三項均為陽性。
呂芳介紹,患兒年齡越小,重癥的可能性就更高。當天,她接診了4名病情較重的患兒,其中兩個是嬰幼兒,都感染了呼吸道合胞病毒。
患兒中,有不少是從北京遠郊甚至河北等地趕來的。呂芳表示,她這段時間接診的患者,大約有1/3是無需專門來三甲兒童專科醫院就診的,在基層醫院治療即可。不過,她也能理解家長的擔憂,“好多孩子都咳了好久,反復發燒,家長如果沒有這種醫學知識,肯定會擔心。”
為縮短候診時間,首兒所候診區的廣播循環播報著“可為發熱、咳嗽、嘔吐、腹痛、腹瀉患者提前開具末梢血常規等化驗項目。”據介紹,該院還開辟了呼吸內科第二病區,派駐骨干醫護人員,進一步分流患者。
中新網觀察到,不少家長手中拎著印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字樣的CT袋。“最近先在基層檢查,又來這兒開藥治療的確實多了些。”呂芳說。問診過程中,她也多次提醒家長,霧化等治療可在家或附近醫院治療,避免交叉感染。
“大夫,您辛苦了”
成為兒科醫生16年,回憶起與家長、患兒相處的點滴,呂芳感受最多的是“理解”和“感動”。
“等的時間長,當然也有會比較急躁的,但大部分家長都挺理解我們。我最近發現,好多家長上來第一句話就說,大夫您辛苦了。聽到這句話覺得很安慰。”呂芳說。同樣的,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呂芳也很能理解家長的心情,“他們真的不容易。”
23:00,這是呂芳既定的下診時間。她額頭已被汗水打濕,電腦屏幕上的候診患者列表中,“等候”患者數量終于變成了“0”。不過,仍有2位患兒檢查結果未出。“待診”那一欄數字增加到了“72”,新一輪班次已經開始。
23:10,呂芳趕往呼吸治療室,看望她當天的最后一位患者――一位10歲的重癥肺炎患兒。她剛來急診時,血氧飽和度一度低至88%,仍在吸氧和輸液。
“感覺好些了嗎?阿姨再給你測下。”呂芳說,“你看,好些了,現在是96%了。”女孩兒回答道,“氧氣是涼的,吹一吹就涼快了。”孩子母親和呂芳都笑出了聲,女孩兒眨眨眼睛,也笑了。
安撫好女孩兒和家長后,呂芳又趕往搶救室溝通。“患者今天晚上需要留觀,我等會兒要把她病例打印出來交給搶救室。”此時已是23:16,急診候診大廳的叫號屏幕上,等候患者到了389號。
23:30左右,一切都忙完后,呂芳終于有時間靜下來,掛號給生病的兒女開藥,孩子們已經咳嗽一個多月了。白天,作為“呂醫生”的她,將繼續為患兒們爭分奪秒。(完)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