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碾聲聲,菜油飄香
【留住鄉愁】
外公一家住在木崗小鎮,離鎮上不遠的岔河邊上,有座榨油坊。那時,生產隊將油坊承包給外公。孩提時,外公經常帶我們去油坊坐油碾玩。
油坊傍河而建,綠瑩瑩的河水在溝渠里追逐流淌,撥動著水車帶動油坊里的油碾。除了碾菜籽用的油碾,油坊里還有炒菜籽、蒸油面的灶臺和榨油的木榨。
村民們背來油菜籽,或兌油,或榨油。榨油用的油菜籽必須提前曬干,用秤砣一擂就能碎,然后按重量收取一定的加工費。曬不干的油菜籽擂不碎,管理油坊的外公只能拒收。
榨油時,先將灶火燒得旺旺的,讓躍動的紅火舌親切地舔著大鐵鍋底。此時,外公光著膀子,一邊用木鏟翻炒著油菜籽,一邊掌握著火候――火萎了,就再添些柴。
炒好的油菜籽被均勻地撒進圓形的石碾槽。打開水閘,在水流的沖擊下,水車帶動油碾緩緩轉起來。油碾后邊安裝有一個“丫”形的刮木,用來把碾撲到兩邊的油菜籽攏到中間。碾頭上有一塊平整的地方,孩子們總想坐在上面轉著玩,可沒坐幾圈就會頭暈目眩。我坐油碾從不暈,反而覺得躺在上面一晃一蕩地很愜意,有時竟然會在不知不覺中睡著,最后還是外公把我抱到床上。
就這樣,伴隨著水聲、碾子與碾槽的碰撞聲,以及來回往復的碾軋聲,油菜籽被碾成粉末,碾出油香。
接下來,就要加大灶火,待鐵鍋里的水燒得喧鬧沸騰,將碾過的油粉舀進蒸籠或木甑蒸好,再把冒著熱氣的油面倒入用稻草墊底的圓形鐵箍中,扒平、散熱,赤腳踩緊跺實,制成坯餅。至今,我還記得小姨燕子踩坯餅的動作,好似春風擺柳,極富舞蹈性和節奏感。小姨踩好的坯餅被外公嫻熟地包好,碼得整整齊齊,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入木榨。
所謂木榨,就是將兩根合抱粗的香樟木鑿成半圓狀,上下合起來形成一個圓槽,右側再裝上一排方形木楔,坯餅就被填塞進這樣的結構內壓榨。在房梁上系根粗麻繩,吊起青岡木做的打油槌。這時,又輪到外公出場了,只見他雙手握住打油槌把,先往前小跑十來步,將打油槌朝天虛晃一下,再后退十來步,運足氣重重地撞在木榨的楔子上……如此一套動作,重復幾遍后,外公的臉上和身上便密密麻麻地布滿了汗水。
隨著楔子一寸寸地嵌入木榨,一縷縷金黃色的菜籽油從木榨底部的小孔牽成線流出來。不一會兒,那醇厚的油香就彌漫了整間油坊,并由風兒挾帶著,穿越小河,飄過田野,滲入村莊的每個角落……
外公榨出的油不僅香徹靈魂,還色澤嫩黃,清亮起掛,存放一年半載都不會變味。菜籽油可以制成菌菇油、辣椒油,佐餐米粉和面條,也可以用來炸糍粑、土豆片、豆腐、花生米。做湯時點上幾滴,讓湯面浮起一層金黃色的油珠,總能引誘得味蕾蠢蠢欲動……
自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起,古法木榨油工藝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取而代之的是機械榨油法,既省時省力又方便快捷。而外公也年事已高,撞不動打油槌了。
近年來,為響應“把產業做成生態,把生態做成產業”的號召,帶活鄉村旅游,木崗小鎮不僅大力推進油菜連片種植,形成“萬畝油菜花海”景觀,還將閑置多年的老榨油坊重整開張,打造成具備親子體驗、田野教育、菜籽油生產和農產品銷售功能的糧油博物館。
記憶中,碾子沿著石槽轉了一圈又一圈,碾紅了太陽,碾圓了月亮。如今,歲月深處那一縷綿延不絕的菜籽油香又溢流出來,氤氳了悠長的歲月,滋養著深情的鄉土。
(作者:李海培,系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