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鄉村嬗變 繪振興美景
一座座清新亮麗的農家庭院錯落有致,一條條寬敞潔凈的鄉村道路四通八達,一處處設施齊全的文化廣場歡聲笑語……如今的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古魯板蒿鎮,一庭一院皆是景,一村一落美如畫,一幅“鄉村美、產業興、村民樂”的和美鄉村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
鄉村公路變“幸福路”,由“通”到“暢”惠及萬家
仲冬時節,走進康家營子村,一條條嶄新、平整的水泥路展現在眼前,通村道路讓來往車輛暢快通行,一盞盞明亮的路燈和星空交相輝映,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之前這條路是土路,下雨天就變得泥濘,天黑也沒有路燈,給生活生產帶來了很大的不便。現在路修好了,也有照明設施了,為我們村帶來了更好的發展,房屋也好了,環境衛生也好了,基礎設施也好了,老百姓通過這條路,還帶動了農產品的運輸、買賣呢.”康家營子村黨總支書記陸明川說。
要想富,先修路。農村道路建設是改善群眾出行條件和生產生活的民生工程。古魯板蒿鎮把強化鄉村路網配套作為重點工作來抓,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對進村道路和亮化工程進行改造升級,進一步優化村組路網體系,極大改善周邊群眾出行條件,讓群眾出行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指數大幅提升。
傳統農業變“現代化”,由“力”到“智”穩產增收
春季走進李家營子村,大片的稻田映入眼簾,只見插秧機裝載著一盤盤嫩綠色的秧苗在水田里來回穿梭,一株株秧苗整齊地插進水田的泥土中。不多一會兒,一塊塊空蕩蕩的水田就換上了嶄新的“綠裝”。
“原來人工栽,1畝地要2至3個人一天才能完成,現在機器插秧半個小時就栽完了。”李家營子村村民李德志感慨道,現在插秧搭上機械化快車,原來繁瑣忙碌的農事輕裝減負,省心又省力。
“水田像是鏡子,倒映著藍天白云,輝映著青山綠樹。我們跟著父母在稻田里插秧,那彎彎扭扭連不成直線的秧苗和滿身泥巴,雖然在日頭下覺得辛苦但也很開心!”文字描述了20年前人們利用手扶式插秧機插秧的方式。而現如今的機械化插秧,不僅能夠保證秧苗下田深淺度和株行距一致,在促進糧食穩產增產的同時還減工降本、提質增效、省時省力,讓老百姓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
校園環境變“高質量”,由“老”到“新”浸潤育人
走進古魯板蒿初級中學校門,學生們在廣場上奔跑嬉戲,笑聲不斷。校園里的花草樹木郁郁蔥蔥,生機勃勃。教學樓里書聲瑯瑯,學習氛圍濃郁,整個校園洋溢著青春和活力,充滿希望和憧憬。
“我在古魯板蒿初級中學從教多年,學校近幾年來,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七路七園三景一館’的文化格局、‘五進五化五涵養、詩詞詩意詩傳承’的工作推進舉措和校史館的奠基,讓人耳目一新,浸潤著濃厚的校園文化。學校全體師生以此為契機,著力奮發,比學趕超,學校展現了欣欣向榮的良好局面。”古魯板蒿初級中學教師張子超說道。
幾十年以來,古魯板蒿初級中學一直秉承“樹木?樹人”的校訓,弘揚“正直向上”的校風,以行動闡釋“用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的教風,以規范踐行“用一片葉成就一片綠”的學風,真抓實做。教師樂教,學生勤學,教育教學水平穩步提升,教師和學生在市、旗各種教學及學科競賽中屢創佳績。
時光繾綣,江水奔流,承載了厚重文化底蘊的古魯板蒿鎮如今憑借高質量發展路徑迸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接下來,古魯板蒿鎮將堅持主動作為、高位謀劃、精準發力,把改善民生作為推進工作的重要抓手,為全鎮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任海艷)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