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成的“心理咨詢師”何以解憂
鐘 頤
只要刷幾個月課,就能拿證上崗當心理咨詢師?
據報道,近段時間,各類心理咨詢師培訓機構紛紛借勢“雙11”,加大促銷宣傳力度。然而,一些心理咨詢平臺、機構收費動輒數千元甚至上萬元,咨詢師水平卻參差不齊,解憂變成了忽悠。
“心病還需心藥醫”。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心理“亞健康”問題變得多元,尋找專業人士幫助成為剛需。全國心理衛生學術大會相關數據也顯示,中國患有不同程度精神或心理障礙需要專業人員干預的人數,估計達到1.9億人。某種程度上,心理咨詢行業的野蠻生長,可以說是其龐大需求量的一個側面。
諷刺的是,教人治“心病”的機構,自己卻染上了“急躁病”:不僅極力宣稱“報考包過,不過退錢”,還將培訓合格證包裝成“從業資格證”,而事實卻是,為了解決職業資格過多過濫問題,早在2017年9月,心理咨詢師資格證已經退出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會聊天、有人氣就行,順著客戶說,是否具備專業心理知識不重要?!卑选皾撘巹t”描述得如此直白,不禁讓人瞠目結舌。拆掉“心墻”敞開自我,這份勇氣本就需要呵護,豈可越花錢越受傷?
心理咨詢專家卡夫卡說過:“咨詢是生命的流露?!睕]有“硬門檻”不代表沒有專業要求,心理咨詢師不僅無法速成,而且戰線漫長――其時間成本與培訓一名內科醫生幾乎一樣,除了基本的專業學習和督導訓練,還要終身接受繼續教育和職業倫理監管。正如一名從業者所言:“我們學了十幾年心理咨詢,每個人沒有花至少幾十萬元的成本用于不斷學習成長,無法成為一個好的咨詢師?!睅讉€月就拿證上崗,怕不是在給行業抹黑。
魚龍混雜的生態也是病,需要“辨證論治”。一要“去偽”,如在職業準入、專業培養和職業倫理監管等方面,給心理咨詢行業建章立制,用嚴格的標準驅逐“劣幣”;二要“存真”,不妨建立以學歷為基礎的職業資格體系,擴大優質服務基本盤。說到底,“渡人先渡己,渡己先渡心”,心理咨詢行業又何嘗不是如此。(來源:南方日報)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