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間怎能“圈養”?
“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游戲的童年。”這是《童年》中的歌詞。可現在等來了下課,卻可能等不來游戲而只能被“圈養”在教室里。最近,山西一位老師在社交平臺上吐槽“課間圈養”現象越發嚴重:7成學生課間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鐘的大課間,校園里也空空蕩蕩。但是學生表示也很無奈,“課間時間10分鐘,拖堂2分鐘,提前上課2分鐘,上廁所不跑都來不及”。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雙減”政策的落地落實,如今這一現象仍層出不窮。我們有必要追問,到底是誰“偷”走了孩子們的課間10分鐘?把寶貴的玩耍時間還給孩子們到底有多難?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 趙亮
誰動了孩子的“課間十分鐘”
“課間不自由”由來已久。此前就有媒體報道,不少小學都在推行所謂“文明休息”,即課間十分鐘只準喝水、上廁所,不準在樓道停留,不許到操場玩耍。如此種種傳遞出的信號大致是,“別出教室”“別亂溜達”……
對此,教育部2021年9月正式實施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明確要求,“學校不得設置侵犯學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游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置不必要的約束”。但目前來看,“課間圈養”問題仍相當普遍。
2019年,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曾對1908名中小學生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就顯示,75.2%的受訪家長稱身邊中小學“安靜的課間十分鐘”現象普遍,而且在小學中最為突出,比例達到77.2%。
“把課間還給孩子”的呼聲一直不絕,為何改觀不大?綜觀各媒體報道,不難發現,校方似乎一肚子苦衷:這樣做是怕孩子玩耍期間發生磕碰,家長會有怨言;也有老師坦言,一個班三四十人,一個學校上千人,任由學生“撒歡”,哪兒管得過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刀切”是比較穩妥保險的做法。
記者有在濟南做小學教師的親戚,說起當下小學老師任務之重、壓力之大,苦水頗多。他表示,由于在課間教育引導學生存在顯而易見的困難和麻煩,因而這種對于課間休息的特別干預,頗受一些教師歡迎。
當然,除了怕孩子課間打鬧要擔責,還有部分教師習慣于拖堂、提前上課等,甚至不少學校丟不下“唯分數論”的理念,試圖通過壓榨孩子的課間來提高全班乃至全校的學習成績。不然,就不會出現報道中提到的“課間10分鐘,拖堂2分鐘,提前上課2分鐘,上廁所不跑都來不及”的荒唐一幕;更不會出現連大聲說話都不被允許、有專門老師負責巡查誰在課間奔跑的奇葩規定。
“圈養”養不出健康下一代
課間10分鐘是學校為學生安排的休閑、娛樂時間,讓學生休息、放松,恢復體力,緩解上課疲勞,鍛煉身體,增強社交能力,培養興趣愛好,不只是方便學生上廁所。換句話說,課間10分鐘等于勞逸結合,說說笑笑、跑跑跳跳、打打鬧鬧本應是“標配”。而且,活潑好動本就是孩子的天性,“課間圈養”直接限制了學生好動的天性,有悖青少年身心發育規律。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一味“圈養”學生,身體得不到舒展,生活樂趣得不到放飛,培養不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不利于青少年全面發展。
課間把孩子們圈養在教室里,看上去是安全了,但事實上,孩子們不僅損失了課堂效率,也犧牲了身心健康,可謂得不償失。近年來,“小胖墩”和“小眼鏡”越來越多,據權威機構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和《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顯示,青少年群體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風險,高于成年群體。央視主持人白巖松曾經在節目中痛心疾首地拷問:“請問連課間十分鐘都很難走出教室的孩子,能怎樣支撐一個民族的健康,怎么樣支撐籃球、足球、排球沖出亞洲?”
鑒于此,教育部制定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就明確規定,“學校不得設置侵犯學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游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置不必要的約束。”
“課間圈養”現象如何破
雖然如今給孩子減負從制度上到社會共識都越來越明確,甚至在防范近視率、中小學體質健康考評等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多,但很難說整個社會的教育壓力和教育焦慮真正得到了緩解。要知道,在學生得不到松弛的另一面,其實是整個社會的教育神經并沒有獲得放松。
與此對應的便只能是,一些看起來的本該恪守的常識和教育規律,卻遲遲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甚至讓錯誤的觀念變本加厲地風行。因此,要真正把該有的休息時間還給孩子,僅僅是譴責那些怕承擔責任的學校、過度維權的家長,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課間圈養”現象問題根源是學校責權邊界的模糊,“學校目前不是有限責任主體,成了無限責任的承擔者”。要解決這一問題,使老師們能夠安心引導學生享受熱鬧的“課間十分鐘”,仍需要厘清“校園安全”問題的“責任邊界”。
一方面,要加大對孩子們的安全教育,做好源頭治理。只有在他們心中牢牢植入安全理念,在課間玩耍時才不至于做出危險動作與行為,進而最大限度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另一方面,則要出臺對學校責任劃分與承擔的明確規定,甚至要出臺相關的免責政策,打消學校放開課間活動的后顧之憂。除此之外,也可以引入商業保險機制,幫助校方承擔可能出現的安全風險。
作為家長,不能一邊要求學校讓學生多進行課間戶外活動,一邊又對學校的安全責任無限上綱上線、吹毛求疵,要正確認識到課間活動的重要性,也需明白校園安全風險不可能百分百杜絕。只要不是學校主觀過失導致的安全事故,家長要有一定的容忍度與容錯率,即便維權也應理性,而非動不動就“鬧大了再說”。家長的過分關注,會讓學校開展相關工作時縮手縮腳,而最終受損害的還是自己孩子的身心健康。
要讓課間10分鐘重現活力,需要學校展現責任擔當,同樣也需要家長多些寬容和支持,如此一來,孩子們的童年才會更加豐富多彩,“課間圈養”現象才能越來越少。(山東商報)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