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沙復配”造就一方良田|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導讀:
在陜西楊凌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創新中心,一面名為“耕地質量提升核心技術”的展壁引起記者注意。展壁上同時放置著整治前和整治后的泥土,整治前的土壤成塊且硬,整治后的土壤則有明顯改善。陜西地建集團總工程師、中陜農建集團黨委書記羅林濤表示,這是他們采用了砒砂巖與沙復配成土核心技術的結果。
楊凌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創新中心科研人員在工作中。經濟日報記者 李思隱攝
羅林濤介紹,過去為了能利用沙化土地,需要用黃土和沙土拌合來改善土壤結構性,但這種方式成本較高。如今,他們將砒砂巖粉碎后代替黃土與沙土拌合,有效降低成本,實現了“沙上種植”。
“砒砂巖遇水即化,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被稱為‘環境的癌癥’。”羅林濤表示,“陜北地區有較多砒砂巖,我們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將土地沙化和砒砂巖水土流失‘兩害合一利’,成功變沙土為良田。”
截至目前,該技術已在榆林30萬畝土地上得到推廣,采用該技術后的土地種植土豆,產能可從零提升到每畝地3噸以上。(經濟日報記者 李思隱 翟子豪 楊開新)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
欄目分類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