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為何如此珍視“茅獎”?
“唐代銀杏宛在,昭明書室依稀。”茅盾先生為故鄉烏鎮作詩《西江月》時,一定想不到,如今的昭明書室因為他,延續了悠久的文脈,變得更加人文薈萃,熠熠生輝,也想不到,古樸書香的昭明書院,會與以他名字命名的文學獎多次相逢,傳統與現代相遇,碰撞出文學的新火花。
“2023中國文學盛典·茅盾文學獎之夜”今晚在茅盾先生故里浙江桐鄉隆重舉行。今夜,屬于“茅獎”,也屬于文學,更屬于每一個熱愛文學,被文學滋養和支撐的人。茅獎重回烏鎮,并不斷攀登著中國文學的高峰,他回不去的枕水故鄉,成了你我心向往之的文學圣地,這或許便是對茅盾先生最好的告慰。
茅盾文學獎已走過四十年征途,也舉辦到第十一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其依然是“頂流”般存在,享受“眾星捧月式”待遇。今夜,在煙雨江南的詩意土地中,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在文學的精神故鄉中,給茅盾文學獎的獲獎者以最高最詩意的禮遇,動人的歌舞,真誠而又熾熱的獲獎感言,一場精神盛宴,讓濃烈的文學情懷撲面而來,耀眼的文學榮光照射進了你我心靈。這些,便是最好的證明。
一個“靈魂之問”也隨之而來:今天,我們為何如此關注“茅獎”、珍視“茅獎”、熱愛“茅獎”?
與人民同呼吸,與時代共命運。“為人民寫作,為人民發聲”, 拆除創作者與當代社會生活之間的壁障,讓文學創作者在廣闊的社會天地中,感受和體驗普通百姓的生活,并胸懷天下,與時代同行,是茅盾先生的文學追求與理念精神,也是“茅獎”獲得者們的自我堅守和重要原則。
從《平凡的世界》,到《人世間》,再到今年獲獎的《寶水》,作家的筆觸對準一代又一代的故鄉人,在生活深處之中,聚焦問題,關照現實,把握社會脈搏,向茅盾先生看齊,闖出了一條廣闊而深邃的現實主義道路,始終與“人民”站在一起,為時代畫像立傳。人民的呼聲,時代的需要,交織呼應,融為一體,一位位鮮活個體,被放進時代的視野里,奏響一曲又一曲“命運之歌”。
延續史詩情結,綻放思想之光。茅盾先生,就被稱為“史詩型小說”的開創者,他的《子夜》也屬于“濃縮型”史詩性長篇。在茅盾文學獎的舞臺上,一部部力作,以“史詩”的方式,緩緩走來。《金甌缺》,被稱為中國版的《戰爭與和平》,讀這本書,仿佛重回那個悲壯而又富有激情的年代。講不盡的屈辱,看不透的人性,一個“缺”字,是歷史的題眼,更是現實的訴說。阿來的《塵埃落定》,一部藏地史詩,一個時代的夢碎夢起。
今年獲獎的《本巴》,也脫胎于英雄史詩《江格爾》,從“史詩”中汲取養分,并有了新的創新和想象,書寫了夢幻與現實的現代史詩。一部部“史詩”的背后,是意識的覺醒,是對真相的洞悉,穿梭于歷史與現實之間,留下的是更理性的思考,是不凡的思想高度,給當代帶來了不朽的精神財富。
堅定文化自信,書寫中國精神。茅盾先生在《白楊禮贊》中寫道:“它卻是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這寫的何止是白楊,還有北方的農民,更蘊含著我們中國的精神氣兒。今天,我們重讀《白楊禮贊》,也能感知到黃土高原里孕育的文化自信。
從關中平原到額爾古納河右岸,從青藏高原到上海,茅盾文學獎作品的足跡,丈量著祖國的河山和土地,講述著中國故事,弘揚著生生不息的中國力量。《雪山大地》中奮斗的父輩,《千里江山圖》中前赴后繼和不畏犧牲的革命先烈,他們堅定的信念,矗立的都是一座“精神”的豐碑,家國情懷,國之大者,盡在其中。我們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也體現在這些作品的字里行間。
因為這些,“茅獎”在今日,依然光芒萬丈。“茅獎”從現實中走來,又引領著現實,不僅見證了中國文學的光榮與夢想,更見證著華夏大地的文脈賡續。現在,我們對于“茅獎”,又有了新的期許。
今天,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這就需要從中華傳統文化中,從中國式現代化中,汲取奮進力量,創造中華文明的全新形態。在這一過程中,“茅獎”必將扮演重要的角色,這也是時代賦予“茅獎”的責任。如何建設發展好、表達好傳遞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并增強其傳播力影響力,是現在乃至未來,“茅獎”該思索的時代命題,需要用心感知、體味世界中,求索答案。而這,也是我們如此珍視“茅獎”的時代動因。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