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產學研融通的立交橋――從中關村論壇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新趨勢
新華社北京4月30日電 題:架起產學研融通的立交橋――從中關村論壇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新趨勢
新華社記者吳晶、張泉、魏夢佳
科技成果轉化是將科技創新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必由之路。如何推動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從高校走進企業,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從書架走向貨架,成為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的新議題。
把高校的源頭地位亮出來
從1995年開展增材制造(即3D打印)研究,到2011年成立西安鉑力特增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工業大學黃衛東教授團隊經歷16年的探索。公司實力目前在國內外金屬增材制造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日前舉行的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大會上,黃衛東分享的案例,引發與會者的共鳴。
“企業是龍頭,高校是源頭。”承辦此次大會的北京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姜澤廷認為,新時代,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轉化運用工作,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首次設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大會,凸顯高校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基礎性和源頭性作用。
今年1月,國家全面啟動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盤活工作,迄今已有1700多家高校和科研機構完成91.4萬件專利盤點,為下一步全面開展轉化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本次大會征集高校科技成果500余項。很多參會的高校代表紛紛坦言“感到壓力”“看到差距”“尚需努力”。
“高校就是要為國家科技硬實力增光添色,在科技創新方面比學趕幫超,既是動力也是壓力。”姜澤廷說。
把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痛點找出來
成立科研成果轉化領導小組,下設知識產權管理有限公司負責股權運營和企業賦能;設置科技成果審批小組,由校務會開展集體決議、重點審批……近年來浙江大學打開校企戰略合作高質量發展新格局,2023年該校科研經費首次突破80億元大關,高水平科技成果在全國名列前茅。
“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訂,進一步明確了高校發明人的收益分配,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處置權、使用權、管理權下放給學校,推動相關工作提質增效。”浙江大學工業技術轉化研究院副院長童哲銘說。
近年來,北京工業大學率先實現“先賦權后轉化,先使用后付費”試點,學校科研經費近三年年均增長25%,每年催生近千項高水平發明專利。
“現在是被創新的節奏推著走。”正在氫醫學領域進行科研成果加速轉化的北京工業大學教授馬雪梅深有感觸,專利賦權改革后,科研人員被賦予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包括政府、企業在內的各方力量和資源都在向科研團隊傾斜集聚。
中國科協副主席束為指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利轉化率還有差距。有關部門正在開展技術轉移人才專業化培訓,聚焦重點領域開展人力水平評價試點,建設全國技術經理人公共平臺等。
把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步子跑起來
“我們已生產原理樣機,入駐后可以實現測試驗證診療一體化,力爭在1至2年完成市場轉化,造福廣大患者。”北京工業大學教授段立娟團隊即將攜“基于腦機接口的抑郁及睡眠障礙人工智能輔助診療方法與設備”,入駐北工大山河灣谷創新區。
這一環高校創新區由北京工業大學與北京市朝陽區共同建設,力爭打造北京又一創新高地。
“黨的二十大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部署、整體推進,充分彰顯了三者在當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時期的重要地位。”北京市副市長馬駿說,北工大山河灣谷創新區是一個校企城協同的創新平臺,旨在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的卡點,實現各方優勢互補。
北京正在大力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2014至2023年,北京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1.04萬家提高到2.83萬家,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從4738.5億元提高到11859.1億元。
“沒有教育科技人才的‘三位一體’,就沒有全要素的生產率,就無法釋放高校蘊藏的新質生產力。”姜澤廷說,“我們要借鑒先進經驗,打開圍墻辦大學,變自我評價為社會評價,跟需求見面,跟企業對接,最終服務于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