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老花眼”審視地鐵適老化改造
日前,住建部發布《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適老化基本設備與設施配置通用技術要求(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其中擬明確,地鐵站點應分類分級配備適老化設備設施,每個衛生間宜設置一處適老化廁位。(6月18日《北京日報》)
便捷的公共交通,是老年人出行的基本保障。近年來,城市公共交通網絡的大面積鋪開,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讓搭乘地鐵成為不少老年人出行的常見選擇。然而,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體各項機能也會呈現不同程度的退化。路線難找、如廁困難、上下樓梯不便等小問題放在青壯年身上或許無妨,但對于老年人來說不僅影響乘車體驗,還潛藏安全風險。現實中,不少老年人往往是因為看不清地鐵的指示標識、聽不清到站的語音播報、搞不懂進出站規則等原因被地鐵“勸退”,難以享有地鐵通行的便利。
讓不同群體平等地享受社會便利,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如何讓老年人乘車體驗更優化、更加順暢地參與到公共交通中?這些都是地鐵“適老化”改造的發力重點。聚焦突出現象,《征求意見稿》立足實際場景,堅持問題導向,通過科學的分級管理,在適老化裝備上給出了詳細部署。測算輪椅臨時停靠區面積、調節應用程序字體和音量、控制公共區域梯段平臺高度、精確站臺地面的防滑系數……一個個量化指標與老年人出行的痛點一一對接。可以說,這份《征求意見稿》力求在技術層面為老年人乘坐軌道交通提供更多便利。
不過,“硬件”裝備的加持說到底還只是基礎,如何讓這些適老化設備真正為老年人所用、讓老年人用好,才是暢通出行的關鍵。比如,要做好相關政策的宣傳、相關設施的科普,讓老年人主動選擇地鐵出行;又如,要推動地鐵與公交車之間適老化裝備的銜接,打通老年人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再如,綜合考量適老化改造、無障礙改造,為更多特殊需求群體帶來優質服務……諸如此類問題要如何作答?有多少種解法?哪種方式是最優解?這些都值得相關部門在具體的落實環節多多探索。
當前,適老化改造已成為各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共同選擇。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老年人口規模擴大,將適老化改造融入市政配套建設,折射著一個城市的管理智慧。早在2009年,深圳就出臺了《深圳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將無障礙環境建設納入法治建設軌道。廣州更是在2021年率先提出“打造全齡友好型城市”,積極擁抱不同年齡群體的不同需求。適老化“小改造”,承載老年人“大幸福”。期待這些適老化設備能從《征求意見稿》中的文字內容盡快化為現實,讓老年人便捷出行的美好圖景早日到來。 (劉碩)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