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丨向著產業科技高峰全力攀登,“拼”出一個新廣東
繼去年“新春第一會”后,2月18日,甲辰龍年新春第一個工作日,廣東再度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堅持將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硬道理與首要目標,以一張藍圖干到底的精神,龍騰虎躍、追風趕月,從春天再出發,奮進于新征程,不斷夯實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的根基,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

作為經濟大省、制造業大省,廣東在全國高質量發展方面肩負重要使命和重大責任。高質量發展本質上是創新驅動發展,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關鍵是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把創新落到企業上、產業上、發展上,奮力建設一個靠創新進、靠創新強、靠創新勝的現代化的新廣東。
去年,廣東在高質量發展方面做出了新成績。全省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2.7%,高新技術企業超7.5萬家居全國首位,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全國第一。廣東在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領域創新成果競相涌現,麒麟高端芯片成功量產,體外膜肺氧合系統、高端核磁共振設備、高端手術機器人等打破國外壟斷,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是“廣東造”,等等。
廣東的實踐證明,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市場是產業科技創新最重要的孵化器、加速器、放大器。我們已經進入熊彼特式創造性增長時代,這是一個典型的優勝劣汰過程,落后的部門將被市場出清,只有那些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才能在競爭中獲勝和壯大。華為、美的、比亞迪、大疆等在長期的市場洗禮中成長為世界級創新型企業,廣東企業在參與全球市場競爭中不斷探尋創新方向,組織創新資源,形成創新競爭優勢。創新發展就是要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需求凝練科研問題,依托市場優勢吸聚創新資源,運用市場機制兌現創新價值,讓市場力量激發出創新動能的過程。
以創新為導向的新質生產力需要新型生產關系作為支撐。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互為促進、缺一不可,甚至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產業升級過程看,制度重于技術。廣東創新發展實踐表明,要向改革要活力,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首先,著眼發展新質生產力,下好改革“先手棋”,推進地方科技管理機構改革,帶動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和具體處發展,打通制約產業科技創新的卡點堵點。其次,營造有利于創新的政策和制度環境,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讓每一個創新行為都得到市場尊重,讓每一份創新成果都能夠形成市場價值。其三,支持企業做創新的主角,推動創新資源向優質企業集聚,政產學研協同發力。過去幾年,廣東全面建設多個科創中心、人才高地以及作為國之重器的各類科技實驗室,引入各類高水平大學和科研院所,為企業創新提供優勢科技創新資源,營造更好的創新生態。
現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同我國轉向創新驅動、走向高質量發展歷史性交匯,也為正處于轉型升級階段的廣東發展帶來新機遇與新挑戰。這是一場波瀾壯闊的革命與變革,也是一場搶占戰略制高點的比拼。承擔重要責任的廣東必須緊盯顛覆性、前沿性技術,抓牢戰略性、先導性產業,努力成為主要的創新策源地。
嶺南春來早,奮進正當時。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廣東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為企業創造有利于創新的新型生產關系和先進的產業生態,利用好新型舉國體制,促進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緊密結合,擁抱新的“科學的春天”,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良性循環和相互促進,向著產業科技高峰全力攀登,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發展,努力“拼”出一個嶄新的廣東!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