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頂流”也有廣東元素?來看馬面裙的“前世今生”
近兩年來,馬面裙熱度頗高。在“新中式”成為新潮流的當下,馬面裙一躍成為“國風頂流”,活躍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色場景里。
馬面裙的制作技藝與嶺南文化有著怎樣的淵源?粵繡、廣繡又是如何運用于其中?5月7日,南方網、粵學習記者走進位于廣州市海珠區的生活在左服飾有限公司,尋找答案。
馬面裙制作技藝入選廣州海珠第八批非遺
馬面裙是漢服的一款代表性服飾,由一條裙腰、兩片長方形裙身組成,前后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裥,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如今,馬面裙是年輕人的潮流穿搭單品,更是獨特的歷史文化元素。
2023年5月,廣州市海珠區公布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馬面裙制作技藝作為傳統技藝項目類別新增入選。一時間,馬面裙與嶺南文化的關系進入了大眾視野。
申報該非遺項目的機構為廣州市生活在左服飾有限公司。一踏進該公司的工作坊,猶如進入了馬面裙的世界。這里掛滿了不同款式、不同材質的馬面裙,設計師們也正忙著為一款即將投入生產的馬面裙配色。

工作坊內陳列著馬面裙等國風服飾。
工作坊內收藏的三藍繡馬面裙。
匯美時尚集團副總裁曲晶介紹,目前馬面裙在設計中充分運用了廣繡和潮繡工藝。她向記者展示了一條清代末期的粵繡馬面裙。裙子用色較為豐富,圖案主要采用百鳥圖,象征太平盛世、和氣致祥。
現場,她還一一介紹了馬面裙的由來、制式,諸如馬面裙的樣式隨著朝代的變化有所不同,明代馬面裙裙身有裝飾性裙襕,清代馬面裙在外露裙門和裙身上刺繡花卉、禽鳥等裝飾圖案,內裙門則無裝飾。
曲晶表示,傳統服飾不應該只放置于博物館供大家參觀,而應該與現代設計創新結合,走入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當大家開始走近它、了解它、熱愛它、傳承它,并使用它,這才是對其最好的傳承。”
此外,該公司正聯合清華大學及服飾史專家編纂《中國最美服飾馬面裙白皮書》,將介紹中國馬面裙的發展歷程,展示古董馬面裙收藏,更將在馬面裙的活化、傳承、創新方面提出準則和主張,以更好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將嶺南文化元素融入馬面裙,實現傳承與創新
曲晶告訴記者,粵繡在古代馬面裙的制作中運用極廣,以運用廣繡和潮繡為主。圖案方面,馬面裙傾向于采用粵繡中最為經典的百鳥圖,以孔雀為首,鴛鴦、仙鶴等飛禽環繞四周,一針一線勾勒出蓬勃生機的百鳥爭鳴景象。
清代末期的粵繡馬面裙。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談及嶺南的夏天,大眾最先想到的是瓜果飄香的景象。在馬面裙的紋樣中,荔枝、木棉等廣東元素也頻頻出現。配色方面,粵繡用色較為豐富,一件馬面裙至少要使用20多種顏色,色系從淺到深,紅色為點睛之色,黃色、綠色、藍色也運用頗多,最大程度上保持原有風貌。
由于制作工序復雜、周期長,馬面裙也是清朝時期廣州西關小姐及官家夫人的日常穿搭。此外,當時廣州對外商貿繁榮發展,馬面裙同廣繡、廣彩等商品經由廣州十三行走向了海外。曲晶認為,無論是馬面裙的花色、配色、紋樣、制式,還是穿著場景,都見證了廣州港的繁華。
為讓馬面裙走進大家的日常,現如今,設計師們對其進行了現代化的“轉型升級”,包括將手繡改為機繡,降低馬面裙的成本及價格;將之前復雜的樣式轉變為一片式、拉鏈式等簡潔樣式,便于穿搭;在布料的選用上,也出現了真絲制作的涼感馬面裙,色澤清新典雅,透氣性強,受到眾多廣東年輕人的青睞。
更特別的是,馬面裙還結合使用廣東非遺面料“香云紗”,設計出涼感馬面裙,更適合廣東人穿著。“許多海外華人遠離故土時,會選擇帶走一件香云紗,以表達對故土的眷戀和懷念。”在曲晶看來,“馬面裙的發展是一部服裝史,也是我們民族的振興史。”
95后廣州大學生結緣馬面裙,致力展現東方之美
華南理工大學設計學院2021級研究生林伊霞是一位國風文化的愛好者。從最開始分享漢服之美,再到后來成為一名專業且小有名氣的國風傳播者,她在熱烈的國風夢中長途跋涉,致力展現東方之美。
華南理工大學設計學院2021級研究生林伊霞。
“不知道女孩們是不是和我一樣,小時候就喜歡身披床單扮演古代漢服女子。”初入大學的林伊霞為延續小時候對漢服的興趣與喜愛,加入學校的子非魚漢服社,并在課余時兼職漢服模特。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在校期間,林伊霞通過短視頻和圖文將漢服之美進行年輕化和新潮化表達,并通過開展線下馬面裙和不同漢服體驗活動等,將國風帶入校園,讓更多學生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積極傳播傳統服飾文化的路上,她也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2023年11月,林伊霞和其他漢服愛好者共同創作了“五十六個民族服飾”短視頻,推出后在各大平臺上引發關注。
她希望,未來有更多高校能夠加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隊伍,讓國風和傳統服飾走進校園,走近年輕人的生活。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