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軟實力優勢時代已結束:年輕人更容易看好中國"
去年11月,華盛頓動物園“美香”一家三口啟程返鄉,旅美大熊貓自此全部回國。“中國大熊貓何時再次赴美”,成為美國民眾和各大美媒關注焦點。這一現象令一些美學者和媒體憂心忡忡。
“與中國相比,美國全球‘軟實力’戰略正在老化。”1月13日,美國《國會山報》發布專欄文章,以大熊貓為由,渲染中國通過所謂“熊貓外交”、對外援助、全球媒體布局等計劃對美國構成的“軟實力威脅”。
文章指出,相比年長者,世界各地的年輕人更有可能對中國政治、技術和文化持積極看法,即使在日本也是如此。而在發展中國家,美國憑借好萊塢、流行音樂和快餐獲得“軟實力”優勢的時代早已結束。
當前,中美地緣關系緊張局勢持續。在美國政客渲染炒作下,涉臺、關鍵技術出口管制、對俄關系等議題成為兩國關系發展的阻礙。但盡管如此,在“大熊貓有可能回歸”的消息傳出后,大熊貓便迅速登上包括《紐約時報》、NPR、福克斯新聞、《華爾街日報》等主流美媒的頭版頭條。
“這就是文化符號(cultural symbols)的力量,”專欄文章作者、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進出口銀行行長霍赫伯格(Fred P. Hochberg)如此寫道。
中美雙方1996年開始開展大熊貓保護研究合作,美國是最早和中國開展合作的國家之一,也是和中國開展大熊貓合作單位最多的國家,先后一共有4家動物園參與,雙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取得了豐碩的合作成果,為瀕危物種的保護作出了積極貢獻。
截至目前,我國已與美國、日本、俄羅斯等18個國家、20個機構開展了大熊貓保護合作研究。去年,共有17只到齡到期大熊貓先后從日本、美國、法國、荷蘭、馬來西亞、英國、德國等國家返回。
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在國際交流中,大熊貓深受外國游客的喜愛,可以說是友誼的使者和橋梁。對于所謂的“熊貓外交”,我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此前表示,中國同很多國家開展大熊貓的保護合作研究,目的是提高瀕危物種的保護水平,促進全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然而,《國會山報》在文章中將“熊貓外交”視作中國在國際“軟實力”外交戰略的一部分。文章還提及了中國開展孔子學院、全球媒體布局等文化交流計劃,同時表示,通過對外援助和“一帶一路”倡議,南半球的社會經濟與中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
“在發展中國家,美國憑借好萊塢、流行音樂和快餐獲得軟實力優勢的時代早已結束。”文章稱,美國政府應該在未來的全球文化外交戰略上投入更大的力量,因為中美正在全球南方展開“認知戰爭”,而美國當前大部分文化戰略為冷戰時期的遺留產物。當前,局勢對于美國來說不容樂觀。
文章舉例說,不同于歐洲,在主要位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中等收入國家中,民眾對于中美兩國都持積極看法;相較于年長者,世界各地的年輕人更有可能對中國政治、技術和文化持積極看法,即使在日本也是如此。數據還顯示,在非洲國家,大多數人認為中國文化高于平均水平,甚至是世界上最好的。
最后,文章呼吁美國政府加強文化外交努力,就什么是“美國文化”達成共識,并找到一種方法來協調美國在舞臺、博物館和電影院等傳統高雅文化場所之外的影響力。
其實,在美國內部,對于美國將輸掉影響力爭奪戰的擔憂已經由來已久。
美國《新聞周刊》2022年10月曾援引英國劍橋大學民調結果稱,在贏得發展中國家民眾青睞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斗爭”中,中國首次擊敗美國。當時的民調顯示,發展中國家已經對世界中所謂“自由民主國家”失去信心,有62%的民眾支持中國,61%的民眾支持美國。
去年3月,CGTN智庫聯合中國人民大學發起全球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在全球35個國家3776名受訪者中,有74.5%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政治權力更傾向于為少數富人服務,而非廣大民眾。(齊倩)
來源|觀察者網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