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詳解網絡不實信息四大成因,七成網友支持對擺拍打標
網絡信息紛繁復雜,真假難辨,以虛假擺拍為代表的網絡不實信息問題引發廣泛關注。1月5日,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發布了《網絡不實信息治理研究》(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針對虛假擺拍為代表的網絡不實信息,短視頻平臺聯合創作者對演繹虛構內容進行標識,有助于網民區分虛假擺拍,七成網民表示支持。此外,短視頻平臺還發布了多項內容規范,系統化治理網絡不實信息。專家建議,預防與治理網絡不實信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尤其是,創作者要對內容真實性負責,新聞媒體要做好事實核查。
為什么總有人相信?網絡不實信息的四大成因
網絡不實信息是指互聯網上不符合事實的各類信息,是各類社會問題在網絡上的映射。社會生活的不確定性,為網絡不實信息的產生和傳播提供了溫床。新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造假”提供了新的工具。
《報告》基于55個網絡不實信息案例分析發現,網絡不實信息的形成與傳播是部分創作者故意捏造、網絡灰黑產推動、媒體把關不慎、網民辨別能力不足等多重原因所導致的。
從網絡不實信息的形成、傳播、接收過程來看,部分網民和自媒體創作者是網絡不實信息的生產者與發布者。他們出于博關注或商業利益等原因,制造并散播網絡不實信息,甚至衍生出網絡黑灰產,專門利用人設劇本,騙取流量,不當牟利。比如,有一位500多萬粉絲的大V博主,為了博取流量,謊稱自己確診肝癌,引發網友憤怒。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媒體在網絡不實信息傳播中被誤導,把關不慎,可能會出現推波助瀾的情況。例如,廣東一網約車司機稱,因等候女乘客7分鐘,欲取消訂單,被乘客投訴,引發媒體關注,后來該視頻被證實是擺拍。正如視頻發布者事后所說:“沒想到這個視頻會被當成真的新聞”,部分媒體誤將翻拍片段,當新聞事實報道,助推了虛假信息的傳播。
《報告》發現,部分網民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不足,尤其是,中老年群體更容易被“虛假的生活知識”所誤導,或在無意識狀態下進行轉發。有網友在“給住院婆婆吃泡面”事件中評論:“我看得出來是擺拍,但我爸媽看不出來,甚至還會共情生氣,轉到家族群里討論”。
此外,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存在損耗,容易帶來傳播偏差、理解偏差,從而導致網絡不實信息。例如,一名安徽女網友在網絡上發布了訂婚的視頻,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有網友在評論區造謠玩梗,說她是“8號技師”,被后來者當成真實信息,給她造成了巨大傷害。盡管后續當事人進行了辟謠,仍難以平息各種傳言。
七成網友認為“演繹”標識,有助于區分擺拍
擺拍視頻有哪些特征?如何區分虛假擺拍與真實記錄?《報告》指出,傳統媒體時代,擺拍便已存在。虛假擺拍的本質是通過劇情演繹或不當剪輯等方式,制造虛假信息。擺拍的主體是網民與自媒體創作者,擺拍者往往利用虛假人設、情節、場景、道具,以第一人稱視角,編造有沖突感的故事,從而達到不當獲取流量,甚至變現的目的。他們擅長利用社會新聞故事原型,隱匿虛構意圖,制造恐慌和焦慮等情緒,以獲得觀看者的認同與轉發。
“就像是在電視劇開頭或結尾的‘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如果創作者能在虛構情節與劇情演繹中,加上‘虛構演繹,謹慎識別’之類的標識,或許可以幫助觀看者區分虛構情節和現實生活。”《報告》負責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喻國明結合《關于加強“自媒體”管理的通知》等相關規定指出,從源頭出發,要求創作者添加“演繹”或“虛構”標識,或許是現階段治理擺拍最切實的手段。
對于虛假擺拍等網絡不實信息,短視頻平臺提出“打標提示”的新治理可能,與創作者聯合打標。2023年以來,短視頻平臺上線了“虛構”“演繹”等標識功能,要求并鼓勵創作者主動聲明創作意圖。比如,抖音曾在3月發公告,要求創作者通過劇情演繹方式創作、發布虛構內容時,需在顯著位置標注作品系演繹”,避免作品被誤解。對未注明“演繹”標識,又刻意利用虛假擺拍獲取流量進行不當營銷的賬號,平臺將從嚴處罰。
《報告》對100位短視頻用戶調研發現,七成受訪者認為“演繹”“虛構”等標識,有助于他們判斷視頻內容真實性,從而降低轉發虛假信息的意愿。喻國明認為,“演繹”“虛構”等標識,既是對優質內容創作者的保護,降低內容被誤解的可能性,也有助于引導用戶與平臺,共同建立真實可信的內容生態。
預防治理網絡不實信息,“一個都不能少”
網絡不實信息嚴重損害公眾的知情權,還會破壞平臺的氛圍,降低用戶對平臺信任。針對網絡不實信息,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已經建立起預警、分析、驗真、標記、辟謠、攔截、提示的全鏈條治理機制,主動承擔“把關人”責任。
除了擺拍之外,不實信息在互聯網上還表現為偽慈善、假冒仿冒賬號、技術造假等問題。《報告》發現,針對不同類型問題,短視頻平臺主動完善內容治理規范,系統治理網絡不實信息。比如,抖音在2023年更新了《劇情演繹類作品內容創作新規》《抖音公益內容治理的最新規范》《抖音資訊類賬號信息管理規范》《內容使用標識》《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平臺規范暨行業倡議》等多項新規,系統治理網絡不實信息,并未局限在單一事件或風險的被動處理。此外,抖音還上線了抹除粉絲等功能,努力切斷網絡不實信息的變現途徑和利益鏈條,提升違規成本。
網絡不實信息治理是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仍面臨識別難、核實難、反轉多、跨平臺辟謠難等問題。對此,《報告》建議,政府、媒體、平臺、創作者、網民等社會各方發力,“一個都不能少”,共同治理網絡不實信息。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媒體承擔著新聞事實把關人角色,在遏制網絡不實信息傳播方面大有可為。新聞媒體應該堅守真實的底線,做好事實核查,避免將網絡片段當作新聞報道。此外,媒體還承擔著辟謠角色,應及時發布官方信息,告知真相,平息謠言。
創作者應對發布內容的真實性負責,把握內容創作的邊界與尺度,不能將社會敏感話題當作擺拍內容,不制造虛假信息。網民應提高信息甄別能力,不轉發、不擴散未經證實的消息,及時舉報虛假信息,共同參與真實可信的網絡生態建設。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