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行動看中國】新疆九零后青年用雙手拼幸福
【人權行動看中國】
距北京2000多公里的新疆東天山腳下,哈密市伊吾縣下馬崖鄉,銀裝素裹。
努爾艾力?喀斯木一大早就帶著社員,來到駱駝養殖合作社內,為120峰駱駝擠奶。“這些駱駝每天產奶300多公斤,毛收入上萬元。”這位1991年出生的小伙言語里透露著自豪,“還有800多峰駱駝,在戈壁灘上散養著,它們都是合作社的寶貝。”
大學畢業后,努爾艾力?喀斯木一開始在伊吾縣淖毛湖鎮的工廠上班。2018年,他回到了下馬崖鄉,接手了父親經營的駱駝養殖合作社。“當時只有150峰駱駝,這幾年規模逐漸擴大,最多的時候有1300多峰,現在穩定在900多峰。”
創業過程中,努爾艾力?喀斯木嘗遍了酸甜苦辣。今年,他迎來豐收的喜悅,合作社收入達200萬元。不僅自己腰包鼓起來了,還實現了帶領農牧民增收的愿望。合作社的900多峰駱駝中,他自己有360峰,剩余都是下馬崖鄉、葦子峽鄉農戶的,每年要向農戶分紅50多萬元。
返鄉創業,努爾艾力?喀斯木收獲滿滿:“把爸爸留下的事業做大做強,又能帶著鄉親們一起致富,我覺得很有成就感,渾身有用不完的勁兒。”
同一天,100公里外,位于伊吾縣鹽池鎮的中駝生物科技公司實驗室里,阿曼古麗?條良一絲不茍地復核著各項檢查結果,送進廠里的每批生駝奶,都要經過10多項檢測,全部合格后方能進入生產線。
這位1994年出生的姑娘,從塔里木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一頭扎到戈壁荒灘上,跟著這家河南援疆企業一起“成長”。從最初的化驗員到主管,再到技術經理,目前擔任企業檢測中心負責人,收入也由最初的每月3000元,增加到年收入20多萬元。
“靠著自己的雙手,我買了車買了房,更重要的是,干的是自己喜歡的專業,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甜。”阿曼古麗?條良帶著記者參觀她工作的工廠,“你看,健身房、活動室、籃球場一應俱全,每逢節日,公司會給我們辦晚會、一起聚餐,各民族職工相處得跟一家人一樣。”
記者在哈密市和兵團十三師新星市走訪,無論是在日新月異的鄉村振興一線,還是在熱火朝天的工廠車間,都能看到90后、00后各族青年揮灑汗水、貢獻智慧的身影。
在當地的食品加工龍頭企業哈密市建營康成公司,記者見到了1993年出生的木克旦斯?牙合甫,她2023年初新婚,現在已有身孕。“公司給每位女工都買了生育保險,對我休產假進行了悉心安排。”木克旦斯?牙合甫說。
另一位90后女工古麗沙迪漢?阿不都熱合曼在內勤部工作,負責數據統計工作。她介紹,建營康成有在職員工248人,平均月工資超過3000元。談及不同民族員工的待遇問題,木克旦斯說:“公司都是按照崗位、工種和工齡核定工資的,對所有在職員工一視同仁。”
采訪結束,這對“姐妹花”不約而同邀請記者去她們生活的地方――哈密市伊州區陶家宮鎮幸福村看一看:“家家戶戶都住著新房,學校、醫院就在家門口,村里年輕人都想著法子上班賺錢,用自己的雙手拼幸福呢!”
(本報記者 尚杰 趙明昊)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