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旗“千百萬”行動眾人乘槳劃大船
有一首老歌叫《高天流云》,歌詞有這樣一句話,“一人栽下一棵樹沙漠也會便綠蔭”2023年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組織開展的開展千名干部進百村入萬戶行動,依靠團結的力量,干群同心謀發展,干部把百姓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群眾把黨和政府當靠山,干群關系如魚水之情,隨之而來的是干部作風的轉變,各項事業蒸蒸日上的新局面。
不怕事業不發展,就怕干部不擔當,干部拉起群眾的手,堅信團結就是力量,有了這種凝聚力,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2023年年初,該旗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兩件大事,完成好呼倫貝爾市產業發展“五大行動計劃”和旗委矛盾調處、信訪維穩、鄉村振興“三項重點工作”,結合黨中央、自治區黨委大興調查研究工作部署,通過深學細悟篤行“浦江經驗”和“千萬工程”經驗,結合實際,在全旗開展千名干部進百村入萬戶行動,大興調查研究,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組織全旗鎮村3446名干部進246個村(社區)聯系近9萬戶,引領廣大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改變了干部作風,推動基層和諧穩定、實現百姓安居樂業。
帶動產業發展
莫旗是個農業大旗,擁有耕地800多萬畝,一畝地增加增加一公斤糧食,全旗就可增產1600多萬斤。塔溫敖寶鎮建起一塊科技示范田,帶來的是全鎮群眾受益,大豆每畝增產10斤,玉米每畝增產30斤,從種地到收獲大家可隨時觀摩,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技術推廣,群眾說實用易學。雙青山村幾戶農民跟著同步學了,選了試驗田種植的品種多賺錢了,這個做法有效,鎮里決定明年在每個村搞一塊示范田,大家在家門口就把技術學到手了。
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阿爾拉鎮阿爾拉村的旗、鎮、村包扶干部在與群眾交流中了解到,現在農村農機重復購置現象嚴重,一家一戶經營土地首先要有成套農機具,土地少,機械效益發揮不出來,他們通過牽線搭橋,把6戶農民500多畝土地轉包給村里農機合作社,然后他們在合作社務工掙錢,來了個一箭雙雕,省了購置農機具投資又在合作社多掙一份錢。今年又有不少農戶加入合作社。
奎勒河鎮扎如木臺村,畜牧業發展的好,可草場資源有限,對生態環境保護不利,旗、鎮、村包扶干部與養殖戶坐在一起交流探討,最后落點到采取輪牧和圈舍飼養結合,村里成立養殖合作社,今年又借助秸稈還田項目,存儲了大批飼草,降低了飼養成本。在漢古爾河鎮朝陽村的白鵝養殖合作社,在旗、鎮的幫扶下,完成了產業鏈延伸,由原來的買人家的鵝雛變成自己孵化鵝雛,去年建成孵化場,實現當年建廠當年收益,不僅自己效益提升,也帶動周邊地區群眾養殖產業發展,來到合作社養殖基地看到3500只白鵝曲頸向天歌,合作社董事長嵇佳歡介紹,現在就有20多戶群眾和他簽訂養殖合作協議。
阿爾拉鎮阿爾哈淺村受益于50兆瓦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通過將光伏扶貧受益資金劃入村集體經濟,用于增設農村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促進產業發展和為貧困農民提供生活保障。該村也因此項目每年增收24萬元,年節約標準煤約22000噸,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63000噸,實現了生態效益和扶貧效益雙贏。
一顆顆紅滿山坡的沙棘果就像一顆顆致富的金豆子,在莫旗騰克鎮庫木爾肯村平頂山屯,村民李德偉正屈指估算著今年的收益。150噸沙棘果收入超70萬元,他逢人便說,這一年鎮里千百萬隊員可是沒少幫助做事,春天澆水、夏天噴藥、冬天采收都來幫忙。
密切干群關系
黨員干部雙腳不沾泥土怎么能接近群眾,莫旗通過千百萬行動,把工作重心下移,黨員干部與群眾交哥們論親情,拉近了干群關系,在漢古爾河鎮勝利村,村民張菊花,單親媽媽帶著兩個孩子上學,小女兒張心妍5歲在上幼兒園,兒子劉壹峰19歲就讀通遼職業學院大學一年級,生活困難,通過千百萬服務隊了解情況后,幫助其辦理了低保,孩子上大學幫助申請臨時救助。鎮包戶干部包穎組委經常給孩子送衣送物,玩具書等生活用品,這讓張菊花心里十分溫暖,前幾天包穎又給他家送去米面豆油,張菊花拉著她的手眼里流出激動的淚水。“我活了80多歲,第一次見到這么多的錢,”烈士遺屬李大姐用顫抖的雙手接過2000元慰問金時,眼角流出激動淚水,新年來臨之前,額爾和鄉100多名黨員干部捐助的20000多元慰問金,送到了50多戶,特困家庭、老黨員、軍烈屬、留守兒童手中,在這個寒冷冬天里把一股股暖流注入群眾心田。
全國綠化造林模范李振海老人,今年已是八十歲高齡,老人在大山深處植樹造林40年,旗委書記譚華、旗長孟達英、宣傳部長柴海波,先后來到大山深處老人家里,幫助老人解決了,手機信號不好、沒有廁所、林地巡護等問題,旗公安局兩次組織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隊幫助老人清林100多畝。
登特科鎮宏偉綜合商店負責人張國艷感慨地說:“每年趕上雨季時連著幾天下雨,地面就容易積水,我們自己出行不方便,顧客進來也不容易,商店收益比平時少很多。‘千百萬’服務隊入戶了解到情況后,他們聚在一起商量,幫我們處理了涵管淤積,解決了積水問題,這回下雨天也不用擔心沒人來買東西了。”
帶動鄉風文明
每年秋收一結束,很多莫旗農民就玩起老三樣:喝酒、耍錢、侃大山,一玩就是大半年。通過千百萬行動的開展發現,老傳統變成了如今的上網、搞產業、打工賺錢“新三樣”。在庫如奇鄉庫如奇村,村民老孟家的60畝地效益一直不好,而他一到冬天就沉醉在麻將桌上。年初,鄉里包扶他家的干部來到家里,他選種了優質高產大豆種子,到秋天多收入5000多元。老孟深有感觸地說:“耍錢純屬是歪門邪道,靠科技致富才是正路。”今年秋收一結束鄉里干部又幫助他找了一份保潔員工作。
在漢古爾河鎮,村村有了鄉村大舞臺,群眾茶余飯后有了好去處,跳廣場舞、健身操、扭秧歌,鎮里組織的秧歌隊,不僅在鄉里扭火了,旗里各種文化旅游活動也是陣陣拉不下,大家親切稱她們是花棉襖秧歌隊。現在全鎮村村都有了鄉村大舞臺,村村有了村歌,
在阿爾拉鎮阿爾哈淺村,民族歌舞隊,你別看是業余,跳起來絕不缺乏專業范,現在正在緊鑼密鼓排練達斡爾族傳統歌舞“魯日格勒”準備到市里參加比賽。阿爾拉鎮的群眾文藝演出隊不僅活躍了群眾文化生活,這里面還在每次演出中加點內容,農民技術員科技推廣講座,法庭的法官講民法通則、黑土地保護法,派出所民警講反電信詐騙知識案例,這些關乎百姓生活內容自然受歡迎。
過去干部下基層那是蜻蜓點水來去匆匆,現在干部下基層都是結合自身工作為百姓實實在在做點事,各鄉鎮文化站到村屯交老百姓跳廣場舞,編排點文藝節目,組織非遺文化傳承人開展活動,阿爾拉鎮是中國曲棍球原鄉,鎮里組織老隊員和學校曲棍球隊小隊友進行互動交流,通過傳幫帶,小隊員進步很快,在全國少年曲棍球比賽中取得好成績。
在鄉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由于各地千百萬隊員帶頭干,群眾參與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如今走進莫旗人們欣喜發現,天變藍了、水變清了,環境變美了,愛護環境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騰克鎮特莫呼珠村清除村屯垃圾任務量大,鎮里領導親自帶隊,群眾積極參與,集中兩天時間讓村里村外環境煥然一新。
促進社會和諧
在鄉鎮、村屯中時常發生,看似簡單的小事處理不好就會引起矛盾激化,產生風險隱患。莫旗服務隊員們深入村民家中、田間地頭,摸清群眾民意,解決群眾難題,切實做到將矛盾糾紛化解“觸角”延伸至基層“神經末梢”,將基層治理做到群眾“灶頭炕頭心里頭”,力爭把各類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
今年農耕期間,寶龍泉村張大爺和李大爺因土地邊界產生了鄰里糾紛。寶山鎮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工作人員知道后,第一時間帶領村書記及“千百萬”行動服務隊員到達現場,經了解后對土地進行測量,并與村內原有土地臺賬比對,調解兩人重歸于好。“半條壟在其他人眼里可能沒什么,但是在農民心里那就是天大的事,我們一定要公平公正處理,確保大家都能滿意。”這是寶山鎮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工作人員的心里話。近幾年,鎮村兩級干部經常奔走于田間地頭,丈量土地,查看臺賬,僅2023年寶山鎮矛盾調解員就解決了30余起糾紛,群眾有叫必到,切實做到矛盾不上行,為民服務,為民解憂,平安鄉鎮全面實現。
全旗各派出所對梳理排查出的不和諧因素,由社區民警組織警務助理、村組干部深入村、入戶開展走訪化解工作,將鄰里、姻戀、土地、草場等矛盾當場化解在村民的房前屋后、田間地頭。同時,各派出所主動聯合巡回法庭、司法所、社區、村兩委組建了聯合調解室、運行了以派出所所長為組長、小組成員包括派出所民警、司法、民政、村委干部、村警務助理等組成的1+N工作模式的“陽光調解小組”,以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調解、第一回訪的“四個一”調解模式,聚焦矛盾源頭化解機制,成功化解各類突出矛盾問題430余個,助推法治鄉村建設。
莫旗通過抓實“千百萬”行動,推動資源、管理、服務“三個下沉”,黨員干部多坐老百姓的“熱板凳”,多聽老百姓的“內心話”,多解老百姓的“煩心事”,聚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進一步增強基層黨委政府的執行力、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基層黨員干部的服務力,讓群眾切身感受到新成效、新變化,以勤政為民的政治擔當不斷增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莊福海 蔣希武)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