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糧”辰美景 端穩“中國飯碗”
糧安天下興。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農業農村局從提升制種水平、發展農業科技、加強糧食安全監管等多個方面主動挑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重任,做稻田的守望者,繪就“稻浪”卷晴川的勝景,保障“年豐時稔”的年景。
糧食豐收,良種先行
2021年,中國水稻研究所江西省早稻研究中心在萍鄉正式掛牌成立并落戶湘東區。自此,200畝試驗基地和實驗室應運而生,優質、高產、綠色、安全、高效水稻新品種的研發進入快速發展軌道,湘東區連續兩年成功舉辦全國早稻新品種新技術觀摩研討會,展示了200余個新品種試驗示范。
以此為契機,湘東區農業農村局積極施行各項優惠政策、培育人才“頭雁”,激活制種“內生力”。
“牽線搭橋”引進江西農大萍鄉水稻研究中心進駐產業園,以天涯種業為龍頭,持續優化雜交水稻種子烘干、精選、包裝、冷藏物流等配套設施。為把種子這一糧食安全的“芯片”做強做優,新建五個雜交水稻育秧工廠,打造種業繁育一體化體系。同時,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培訓補貼、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扶持湘東從事南繁制種的人員回鄉拓展事業……逐步形成以制種企業為龍頭、制種公司和專業合作社為紐帶、制種專業戶為基礎的產業體系,逐步推動制種事業提質增效,生生不息賡續“禾下乘涼夢”。
稻浪千層,農機馳騁
“買農機有補貼,到賬快,這個政策真好!”近日,東橋鎮鳧田村種糧大戶王向萍美滋滋地從個人賬戶上領取到8千多元補貼。他花3萬多元購買的組合米機,經過查驗發票、現場驗機等核實無誤后予以網上公示,公示期一滿,補貼就發放到位了。“我們按照國家政策要求積極落實農機購置補貼,對從事生產的組織、個人,按照市場價30%左右進行補貼。今年共補貼100多萬元,去年補貼300多萬元。”區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股干事文艷萍介紹,“像插秧機,除了國家政策補貼的30%,省里在國補插秧機補貼基礎上再疊加補貼不超過30 %。”
為給農戶普及農機用具操作知識,北興眾創創始人戴中華受委托開展農機基礎培訓,打通科技進村入戶的“快車道”,培育一大批“新農人”投身種田一線,不斷擴大種植規模。
農技一小步,農業一大步。如今在湘東區,糧田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0%以上,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7%以上,糧食生產日趨規模化、機械化和標準化。
藏糧于庫,倉廩充實
倉庫需裝滿糧食,更需裝好糧食。近日在湘東區,能儲存1.55萬噸糧食的現代智能化糧食倉庫已啟動建設。不同于老式糧倉,新建糧倉具備糧情監測系統、儲存系統和運輸系統,用高科技為倉庫存儲保駕護航,護好手里的每一粒糧。“以前是用竹篾籠鋪地面通風,現在改用不銹鋼材質通風,而且糧倉內還裝了空調,一年四季保持恒溫。”湘東區農業農村局糧食管理股股長袁飛一談起智能化新型倉庫就眉飛色舞。此外,湘東區農業農村局還在東橋鎮新建了容量為1000噸的小型糧倉,在中心糧庫建了個1200噸的小型糧倉。
守牢“紅線”,夯實根基
湘東區農業農村局將糧食安全融入政策制度中,健全完善糧食安全責任制及其監督考核機制,抓好各領域監管工作,將事關糧食安全的違法違規行為發現在初始、解決在萌芽。農業綜合執法大隊不定期對大型大米加工企業和大米加工作坊進行糧食快檢和定量檢測,對檢測結果不合格的糧食生產經營主體進行行政處罰。每年開展“雙隨機一公開”檢查,按比例在系統進行抽取,以此確定被檢測機構和檢測人員,確保檢測全面、透明。
儲存政策性糧食的糧食企業和在糧食主管部門備案的糧食收購、加工企業作為糧食管理股的監管對象,每個星期、每個月都有專人進行實地監管和抽檢,一方面進行安全督導,一方面檢查是否存在不符合國家食品標準糧食入口糧等違法現象,讓“大國糧倉”的根基更實、民心更穩。
施“糧”策、行“糧”計、謀“糧”招,湘東區于2022年4月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國家級水稻制種大縣,將一如既往地將“中國種”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讓“中國糧”深深扎根土壤,讓“中國飯碗”裝得更滿、端得更牢、成色更足。(周雙萍 吳倩文)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