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考研貧困生悄悄打錢 溫暖體面也是大學之“大”
高等教育逐漸告別一種“苦讀”敘事――即學生的學習生活條件能簡則簡,相反,如今的教育重心開始回歸到具體的人,開始花大力氣把經費花在改善學生生活上
連日來,一則吉林大學為千名考研貧困生悄悄打錢的消息,引發了網絡熱議。12月16日,該校一名考研生對記者稱,臨近開考酒店漲價,學校發放的500元補助,正好可以解決考試期間的住宿費和交通費。校方表示,此次累計向家庭經濟困難的一千名考研生發放了近80萬元考研補貼。
“考研補貼”,這個說法確實很新鮮,也展現了學校的細心程度。考研期間住宿費用漲價很常見,學校思慮及此,給學生發放些補助,對貧困生來說正可以解燃眉之急,也為他們送上了非常及時且有力的加油助威。
而根據學生的說法,學校對找工作的學生也沒有忘記:吉林大學還為家庭經濟困難的畢業學生贈送了西裝,用于找工作面試。此外,還有隱性飯卡補貼,餐食補助直接打入學生一卡通中,并通過短信方式提醒學生查收等。這一系列的溫暖舉措,都非常亮眼。
值得注意的是,類似做法都有一個共同點,“悄悄打錢”“悄悄打來餐補”,注重保護學生隱私,默默傳遞關愛,讓受助對象感到十分舒適和溫暖。事實上,大學既然被學生稱作“母校”,那么人文關懷當然是大學的一種底色。大學在尊重隱私的基礎上,為貧困生提供更多的物質支持,也是理所應當的。學生家庭條件千差萬別,但大學努力拉平這條起跑線,將每位學生托舉到大致相同的水位,也豐富了大學之“大”的內涵。
同時人們也能看到一個趨勢,即現在學校對學生的關懷“名目”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直接。就像吉林大學的做法,考研的學生發錢、找工作的學生發西裝,都顯得非常實在和有誠意。這其實有著更大的背景,比如我國的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已經連續10年在4%以上,這也讓高校“寵學生”有了足夠的資本。
另一方面,這也是教育理念的變化。想想幾年前,關于學生宿舍要不要裝空調都曾引發過相當多的討論。但今天,這早已不再成為問題,而且不僅空調開始成為標配,像哈爾濱工業大學建造聯通宿舍和教學設施的暖廊,武漢大學推出可以夫妻合宿的宿舍,同濟大學甚至還曾包機接同學開學,各類花式“寵學生”都開始出現。
這反映了一種深層次的思維改變,高等教育逐漸告別一種“苦讀”敘事――即學生的學習生活條件能簡則簡,相反,如今的教育重心開始回歸到具體的人,開始花大力氣把經費花在改善學生生活上。
這種理念其實也是非功利化的。可以想象,給學生飯卡打錢之類的舉措,對提升學校排名之類恐怕作用不大,但大學依然愿意掏出“真金白銀”,這本身就意味著學生的生活本身,開始占據學校重要的視野,學校不再只盯著排名、評分之類的“可視化成績”。
而這同樣是教育的一部分。就像前段時間突然爆火的某平臺大學評分,那些收獲高評分的學校,幾乎全是因為對學生施以了足夠的關懷。學校關心學生,就是在身體力行地教授何謂“以人為本”、何謂“高等教育”。而這一段溫暖的回憶,相信也足以成為學生人生中啟示深遠的一課,并賦予他們最自然也最深沉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仔細想想,當考研補貼、面試西裝開始出現,或許也意味著寵學生開始“卷”出了新的高度。當然社會也樂見這種“卷”,希望學校“爭先恐后”地寵學生能成為一種基本操作,讓大學真正成為安心學習、感知美好、收獲尊嚴的理想之所。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易之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