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晉江深耕河湖文化,打造河湖文化遺產(系列)電視節目
一方碑刻記載著古代河湖管護者大公無私的故事,一份“官定民辦”的村規民約,為不同時期龜湖塘的管理設定規矩……再到如今的“河長制”,一套不斷完善的治水新模式,確保責任落實到單位和個人。
去年7月份,《歷史印記?河湖文化說》系列節目在晉江電視臺一經播出,就引起社會強烈反響。這也是福建首家攝制推出的河湖文化遺產系列電視節目。第一季在學習強國、騰訊視頻、晉江電視臺網站、《老閩南》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展播,4集累計播放量達80萬次,榮獲2022年度泉州市廣播電視藝術獎長紀錄片二等獎、福建省廣播電視藝術獎長紀錄片三等獎等榮譽。其中,《古今傳承護河湖》這期節目令人印象深刻。從中我們不難發現,晉江對河湖管護的傳統由來已久,其靠前意識和創新舉措始終立于時代潮頭,走在前列。
如節目中所言,從陂首到河長,從《龜湖塘規》到河長制,變的是名稱,變的是治理管理方式,不變的是持正為公、為民謀福的心。有這份心,古人把河湖水利工程管護到位。也正是秉持這樣的精神,相信晉江將不斷提升河湖治理管護水平,構建人水和諧、清新自然的幸福河湖。
今年以來,挖掘和深耕河湖文化,著力提升幸福河湖建設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已然成為晉江市扎實推進河長制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創新舉措。
為做好河湖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晉江市水利局和河長辦主動作為,今年進一步持續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河湖文化遺產,在全市范圍內全覆蓋開展河湖文化遺產調查、全方位組織媒體記者深入挖掘、全過程邀請文史專家協助認定、全視角展示河湖文化遺產風采。同時,聯合市融媒體中心進行精心策劃、逐個挖掘和系列推廣,比較系統地收集整理了河湖遺跡、治水智慧、歷史記載、文獻資料和故事傳說,比較詳實地揭開了河湖文化與城市變遷、文明興起和發展繁榮等內在聯系,比較全面地展示了河湖風貌、文化底蘊和傳承價值。
經過精心打磨,今年該節目第二季已播出4集,《奔流向海 絲路晉江》《水流九十九》(上/下)《碧波長橋 人水相依》,累計觀看閱讀量超過一百萬人次,為百姓送上了一道秀美的河湖文化饕餮盛宴,同時也對保護河湖遺產、激發全民愛河護河意識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晉江,因水而名,因水而興。該系列節目取得成功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是,晉江河湖文化底蘊深厚,這無疑為河湖文化的挖掘和傳播提供了豐富養料。古往今來,在河湖水利工程的興修與管護中,促進了晉江農業的發展,為海洋商貿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宮廟、碑刻、規約等載體中,記載和傳頌著許許多多河湖與城市相伴相生的動人故事。目前,僅納入晉江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河湖文化遺產就有43處,其中龍湖―龍王廟(頌德碑)和安平橋還入選福建省第一批河湖文化遺產名單。(王述明 許麗云 吳我彬)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