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湘東:翻開小鄉村的幸福卷軸
隨著清晨的第一聲雞鳴,坐落在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麻山鎮的蘇坊村也從靜謐中蘇醒了。站在高處俯瞰蘇坊村,綠水繞青山,浮嵐暖翠林,并不密集的農家小院散落其中,迷蒙煙雨間,沃土肥田,人和事興,蘇坊村像一幅氣韻生動的卷軸寫意畫,徐徐展開。
第一卷:“五長合一”繪振興
晨光熹微,63歲的老黨員何為國像往常一樣起了個大早,這家打個招呼,那家聊兩句家常,沿著村路走走停停來到了每天“坐班”的地方――網格黨小組驛站。網格驛站一建成,就成了不少村民的“打卡點”:以前學習、研討、反映事情只能去村部,現在有了自己“辦公”的地方,召開屋場貼心會時也有了固定的場所。天氣好時,還可以圍著屋前的乒乓球桌坐一圈,沐浴著燦爛的陽光,大事小事一起談,黨群關系融洽又暖心。
作為麻山鎮“五長合一”試點村,蘇坊村在麻山鎮率先推行“115”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大組長制”工作模式。蘇坊村山環水繞,村民居住地較為分散且年長的村民居多,不便走動,“大組長”就成了村民和黨組織的重要紐帶。在村民中威望高,具有多年黨齡的三名老黨員何為國、陳述萍、童汝全被村民一致推選為大組長,從此開始“身兼多職”:黨小組長、村民小組組長、網格長、村民理事會會長、志愿服務隊隊長“一肩挑”。茶溪組大組長童汝全每次來村里開會,都會提前到村民家“串門打講”,而后將鄉親們的“急難愁盼”反映到村部。返回組上后,又一五一十帶回村“兩委”的聲音……
一人任五職的“大組長”治理機制,讓村黨組織凝聚力、辦事效率得到極大提升。三位大組長干有方向、做有標尺,幾乎天天在村民中間走動,大到國家政策,小到鄰里糾紛,大組長們宣傳到位,樁樁件件處理得合情合規合理。過去蘇坊村土地劃分上存在偏差,流轉土地時部分村民因為分配不均等問題產生糾紛,村兩委班子召集大組長們共同商議解決方案,大組長挨家挨戶征集意見,多方協調配合,不到半個月時間就解決了這個“老大難”問題。
第二卷:“暖心實事”繪民生
一汪綠水承接著兩村情誼。蘇坊村花費400余萬元改造修建的蘇坊蔡陂壩水庫,不但澆灌了本村的農田, 還成了鄰村連山村的水源“免費補給站”,覆蓋連山村一千多畝良田,“自家水庫養別家糧”的暖心故事廣為流傳。
“哐當哐當”的機器聲響徹水庫周遭,挖掘機正在田壟旁“揮臂”,準備開辟出一條“陽光大道”供行人游玩暢行。”這里原先都是荒廢的農田,如今全承包給了種糧大戶,村民每年按500元一畝收取租金,荒地變良田,還能收租金,兩全其美。”村書記陳述仁指著剛剛收割完畢的稻田說。
穿過彎彎繞繞的山路,終于抵達“藏”在大山里的一處屋場,深秋的院落里,年過七旬的鄒志清夫妻倆正在門口做些雜活。“老領導!你又來了哇!”看見村書記和大組長的到訪,老人連忙熱情地搬凳子。蘇坊新水庫項目建設地選址于此,總共要征地拆遷14戶,鄒家就是其中一戶。這兒山高路遠,離村部有六七公里,可即便如此,多數老人也不愿離去。青苔綠瓦,籬笆紅墻,老屋承載了幾代人的回憶。像鄒志清,一出生就住在這里,故土難舍。村兩委、大組長一趟趟過來,詳細地向村民宣講征地拆遷政策,不厭其煩解答水庫拆遷有關問題。同時聘請第三方專業評估公司來評估拆遷款,推動拆遷工作有序啟動。鄒志清向村干部和大組長們一遍遍重復著自己的要求。“以后這里變成水庫了,全部會被淹掉,大概會有那棵樹那么高。”鄒志清指著一棵“海拔”幾十米高的大樹說道,既留戀不舍又憧憬著未來。
第三卷:“思故鑒今”繪傳承
青松樹林埋忠骨,英魂丹心尤可敬。風吹過,蘇坊烈士陵園落葉紛紛。蘇坊村是解放前萍鄉通往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要道之一,在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二年期間,許多紅軍戰士和仁人志士從這往井岡山運送藥材、食鹽等緊缺物資,被駐扎在蘇家坊巷子口碉堡的國民黨民團陳明軒部隊殺害的烈士不少。當時情勢所迫,這些被殺害的烈士分別散葬于各個山頭、山坡。為紀念他們,銘記歷史,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懷下,蘇坊村將分散多處的革命烈士遺骨遷移合葬于此,一個供后人瞻仰、紀念的烈士陵園從此矗立于蘇坊村 。每至清明,很多人特意趕來掃墓緬懷,紀念前人的功勛,從歷史走向新時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劉羅成原本在廣東開店,因牽掛家人才收攤回到家鄉。見多識廣的他回來不久就被村民推選為村委會副主任。新的村委會班子“老中青”三代結合,本來要退休的“老婦女主任”楊春香在大家的挽留下,成了新上任的年輕干部的“指導老師”,把“內功”傳給接班人,協助年輕一輩接過鄉村振興“接力棒”。
經過打磨,劉羅成從“門外漢”變成了鄉親們眼中的“靠譜小伙”。村民王建萍去山上砍柴時不小心摔斷腿,第一反應是給劉羅成打告急電話。急火火趕過去的劉羅成見老人情況嚴重,不敢隨意挪動,趕緊打120搬救兵。“老百姓一般有事情比如看個病、出個村都喜歡喊我,問我可不可以開車送下。”被問及是否要貼不少油錢?劉羅成笑得憨厚:“貼點油錢無所謂,只要老百姓‘作興’我們這些村干部就行。”
蘇坊這一幅卷軸畫,畫里沒有濃墨重彩,有的只是山鄉的盡善盡美、農家小院的脈脈溫情,更有蘇坊人隱忍堅韌、向上生長的蓬勃力量。(周雙萍 吳倩文)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