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數字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報告》:線上信貸優勢鮮明
9月26日,2023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聯合網商銀行發布《數字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顯示,縣域經濟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通過“兼業”增加收入非常普遍,數字普惠金融對鄉村振興中小微金融需求特征的匹配度較高,成為有效補充。
融資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線上信貸優勢顯著
《報告》通過對全國縣域小微群體的調研問卷發現,40%以上的縣域小微使用過線上貸款。由于申貸便捷、還款靈活、信用放款等優勢,數字金融對于提升小額貸款的首貸戶數量、滿足短期資金需求、支持收入波動較大的小微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匹配了“短小頻急散”的個性化需求。
“線上貸款對于縮小‘信貸鴻溝’起到了積極作用,對支持進中西部小微發展、加速鄉村振興有積極作用。”CAFI副院長莫秀根指出。
《報告》顯示,西部地區線上貸款使用率、滿足率高于東部、中部地區。此外,近一年收入下降比例高的群體中使用數字信貸的比例更高,數字信貸在困難時期有助熨平收入波動。
以網商銀行為例,作為沒有一個線下網點、專門服務小微及三農的互聯網銀行,通過數字技術創新的方式,提升數字金融服務縣域和農村客戶的能力,成立8年,數字金融累計服務小微客戶超5000萬,其中近一半用戶在縣域和農村地區,新增用戶8成為首次獲得銀行經營性貸款的“首貸戶”,對現有金融服務不足的地方提供有益補充。
據悉,今年豐收節現場,網商銀行宣布其衛星遙感“大山雀”技術已覆蓋15大產業,并支持全國超150萬的種植戶獲得數字貸款,成為地方產業振興的數字工具,拉近了城鄉之間的差距。
城鄉融合發展的程度越來越深:縣域“兼業”發展顯著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三產融合成為國家戰略。2023年,《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學習讀本》中指出,要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推動鄉村生活富裕。
《報告》發現,從事農業相關行業的農村居民中,超過6成從非農經營中獲得收入,通過“兼業”增加收入非常普遍。
CAFI院長貝多廣指出,鄉村振興背景下,縣域產業和居民收入結構穩步優化,數字經濟已成為重要發展動能。雖然縣域的第一產業仍然占據重要地位,但近年來非農產業在吸納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方面正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占比超過了經營性收入占比,且“兼業收入”特征明顯。
“江蘇省沭陽縣主要以花木產業、綠色家居業、機電裝備、高端紡織等為特色產業?!本W商銀行三農金融服務部張成柱和記者分享了一個縣域案例,“我們雖然在沭陽沒有銀行網點,但已為沭陽縣16.4萬小微和農戶提供給數字貸款,占戶籍人口的8.3%,其中第一產業客戶5.6萬戶,第二產業客戶2.3萬戶,第三產業客戶8.5萬戶。”
“通過回訪,我們發現,大量用戶為沭陽當地特色產業的客戶,有花木產業中需要買樹苗的,有綠色家居行業需要生意周轉的,有高端紡織行業需要采購原材料的。貸款金額從幾萬元到幾十萬元。我們為客戶提供手機上點一點就到賬的貸款,為沭陽當地的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資金的補充。”張成柱介紹說。
據了解,自2018年,網商銀行運用數據化風控取代傳統風控方式,與縣域政府合作,為縣域小微及農戶建立專屬的數字化風控模型,提供更精準的數字畫像和更高的數字信貸額度。截至2022年末,超過1200多個涉農縣區政府與網商銀行合作,覆蓋全國約一半涉農縣域,成為地方金融的有益補充。
我國的第一產業數字經濟滲透率持續提升、農產品電子商務規模迅速增長。技術進步正在通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增強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動能。居民收入與經營特征的變化、數字經濟的發展,對縣域普惠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