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隆德: 以“443”模式推動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寧夏固原市隆德縣按照“全區組織工作落實年”部署要求,以深入實施基層黨組織建設提質增效工程為契機,探索建立“443”模式推進黨建共同體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扎實開展試點縣創建,集聚黨建優勢,培育發展動能,推動全縣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隆德縣是寧夏發展新型村集體經濟的樣板。以村集體經濟“3355”運營管理機制,隆德縣壓實縣鄉村三級黨組織書記責任,推行自主經營、聯合發展、村企合作三種經營模式和產業經營、資產收益、服務創收、加工增值、鄉村旅游五種產業類型,健全資金管理、收益分配、監督指導、考評激勵、責任追究五項制度,以機制確保責任、政策、措施落實落地。全縣累計投入資金2.69億元,實現純收益5814萬元,總收益率21.6%,2022年有9個村集體經濟純收益過百萬,村均收益達23萬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1倍,為創建黨建共同體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試點縣奠定了堅實基礎。
今年以來,隆德縣按照村集體產業相近和關聯原則,探索能人帶動、整鄉推進、產業基地、跨村聯盟四種路徑謀發展,在楊河鄉、鳳嶺鄉、沙塘鎮等7個鄉鎮28個村試點建立5個黨建共同體,推動村集體經濟轉型升級發展;建立領導統抓、管理運營、監管規范、幫帶促進四項機制,聚焦鄉級主體責任和村級直接責任落實,注重規范自主運營管理,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完善黨建共同體組織體系,確保運行順暢。同時,嚴格落實強化產業聯動、突出示范帶動、跟蹤問效推動三項措施,確保重點任務、工作舉措落實見效,促進村集體經濟提升發展。當地將此做法總結為“443”模式。
楊河鄉充分發揮串河村黨組織書記在肉牛產業發展市場、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和資源,由串河村牽頭,采取“一托四”方式,聯合玉皇岔村、穆溝村、楊河村、紅旗村組建黨建共同體,建立統一經營計劃、統一配送飼草、統一飼養規程、統一補欄出欄、統一疫病防治機制,推動村集體肉牛產業提質增效。
楊河鄉組織委員、宣傳委員柳雷雷告訴記者,今年,針對活體牛價格持續下行問題,楊河鄉黨建共同體功能型黨支部先后召開會議,分析研判市場行情,制定了發展老母牛育肥應對措施,降低了補欄價格,縮短了育肥周期,提高了成品牛牛肉品質,較以前單純養殖基礎母牛或育肥牛每頭可增加收益1000元。
城關鎮楊家店村聯合陳靳鄉高陽村和新和村、鳳嶺鄉齊岔村和李士村、溫堡鄉新莊村跨區域組建黨建共同體發展文旅產業,堅持一村一特、串聯成珠,打造集紅色主題教育、房車宿營、精品民宿、特色農家樂、農事體驗、農特產品銷售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提升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效益。
預計到今年年底,隆德縣28個試點村集體經濟村均收益將達到30萬元以上,帶動全縣村集體經濟村均收益達到25萬元以上,收益超過50萬元的村達到20個以上,培育一批年收益100萬元以上的集體經濟強村,切實將試點村打造為示范村。
“在推動隆德縣村集體經濟轉型升級中,我們深刻體會到,開展黨建共同體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有利于資源要素整合,有利于避免同質化競爭,有利于村集體經濟轉型升級。下一步,隆德縣將按照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要求,進一步健全完善‘443’模式,集聚黨建優勢,不斷培育發展動能,推動全縣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隆德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