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人”張亞麗:扎根田間 服務“三農”
張亞麗1975年出生,畢業于河南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2005年進入農業領域工作,至今已在農業戰線奮斗了18年。
18年來,張亞麗扎根田間地頭,從扛穩國家糧食安全責任的大局出發,時刻繃緊糧食生產這根弦,為糧食連年豐收灑下辛勤汗水,貢獻巾幗力量。
她抓住河南省大力發展優質專用小麥的機遇,在全市大力發展優質小麥種植基地。目前,許昌優質強筋小麥面積已超過100萬畝,占該市小麥種植面積的近30%,僅此一項,許昌全市種植戶年均增收1億元以上,糧食生產也成為許昌農業的一張“名片”。
18年來,張亞麗始終牢記如山重任,用腳步丈量許昌每一寸耕地,為打好種業翻身仗,張亞麗積極開展種質資源普查,她幫助許昌兆豐農墾集團組織開展種源技術攻關,建設“許”字號良種繁育示范基地7000多畝,建立健全“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體系,助推兆豐農墾集團獲評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稱號。
為把糧食優質高產創建技術措施落到實處,在單產上突破,張亞麗將主推的農業高質量發展技術,印成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口袋書”和“技術明白紙”。
63歲的種地“老把式”袁勝利,是建安區五女店鎮白雉村的種糧大戶。他承包的560畝地中,有80余畝是試驗田。在張亞麗的指導下,今年袁勝利試種了幾十畝的玉米大豆復合種植試驗田,細心的他算了一筆賬。
“玉米大豆復合種植,4行玉米、6行大豆,玉米不減產,還能增收200多斤大豆,每畝地能增收五六百元,多虧了張科長的指導,才讓我們農戶增收增產啊。”袁勝利說。
2019年,原產美洲熱帶的遷飛型農業害蟲“草地貪夜蛾”突襲我國。張亞麗第一時間組織技術力量開展踏查監測。當年,許昌市共召開工作推進會11次,培訓會35場次,累計出動調查人員599人次,培訓人員7100余人。由于防控得力,不僅當年“草地貪夜蛾”沒有給糧食生產帶來影響,近幾年也沒有再造成大的危害。
2021年“7?20”洪災前夕,張亞麗正帶著放暑假的女兒與常年在外地工作的丈夫剛剛團聚。接到災情命令,當天她就從海南輾轉返回許昌,通宵達旦統計受災情況、調度救災物資、申請救災資金……共爭取到上級救災資金2810萬元、化肥200多噸、農藥2噸,指導全市32萬畝絕收地塊全部進行了補種改種。由于減災工作抓得早、措施得力,2021年全市糧食總產仍奪得289.66萬噸的成績,起到農業“壓艙石”的作用。
同時,她還注重把好農資安全關口,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檢查行動,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不受侵害。為把好農資安全關口,張亞麗組織編寫“致農民朋友的一封信”“農產品質量安全問答”等資料,開展“放心農資下鄉進村”活動,保證讓群眾用上好農資。張亞麗還積極組織農技專家,開展在線培訓、在線指導、在線答疑,通過線上培訓,推動科學防控措施的落實,為農民群眾和種植大戶做好化學除草及病蟲害統防統治工作,當好農民群眾的“田保姆”。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有很深的‘三農’情節。讓農民兄弟增收增產是我一直以來的愿望。今后我將一如既往在‘三農’工作中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為許昌加快推進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張亞麗說。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