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乱中文字幕系列-日本伦理黄色大片在线观看网站-日本伦理片网站-日本伦理网站-韩国三级视频网站-韩国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網站地圖 - 關于我們
您的當前位置: 首頁 > 業界 > 頭條 正文

世紀大分拆:阿里動骨

作者:admin 時間:2023-08-07 13:44 點擊:
導讀: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鄧雙琳

  編輯|李薇

  “大地震。”

  阿里淘天員工楊毅對《中國企業家》如此形容。“消息藏得密不透風,我們也是看到內部信才知道。群里當時就炸鍋了。”他感慨道,“沒想到能成為阿里成立24年以來最大變革的親歷者。”

  3月28日,一封全員信攪動整個阿里――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宣布“1+6+N”組織變革正式開啟,具備條件的業務集團和公司,未來都有獨立融資和上市的可能性。

  這意味著,阿里集團對人、財、事一手抓的統管模式成為過去時,未來將全面轉向控股模式。旗下的每個業務也會更像一家創業公司,自主決策權加強,也需自負盈虧,直面市場競爭洗禮。

  一場大風暴很快席卷而來。

  兩個月后,阿里公開旗下業務的上市計劃表:盒馬預計在未來6~12個月內完成上市流程;菜鳥亦啟動上市計劃,預計在未來12~18個月內完成;阿里云從集團母體完全分拆獨立走向上市,在未來12個月內完成,并引入外部投資者;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啟動外部融資。

  一系列人事洗牌旋即落下。

  張勇將在9月份告別集團一號位,此后專職擔任阿里云董事長兼CEO,阿里董事會主席、CEO分別由蔡崇信和吳泳銘接任,六大集團董事會共設30個席位,多位退休淡出一線的“十八羅漢”,皆在分拆后的六大集團中擔任要職。

  最新動態是,調任去海外執掌16個月的蔣凡,重新回歸阿里合伙人名單,菜鳥CEO萬霖新晉阿里合伙人。

  值得玩味的是,阿里并沒有完全切割掉螞蟻:7月23日阿里巴巴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其持有33%股權的非并表關聯方螞蟻集團的通知,螞蟻集團已于2023年7月23日召開股東大會,其股東已批準螞蟻集團向其全體股東回購不超過7.6%股份的議案。阿里在公告中表示,鑒于螞蟻集團繼續為阿里巴巴集團若干業務的重要戰略伙伴,阿里巴巴集團已決定將不在此次擬議回購中,向螞蟻集團出售任何股份,以續維持其于螞蟻集團的持股。

  據說,阿里對數字有獨特的偏好,內部有個不成文的習慣,“逢單出擊,逢雙韜光養晦”,意思是單數年適宜迅猛出擊,雙數年適宜韜光養晦。果然2022年一年沉寂,2023年阿里就頻頻上熱搜。

  變化很快傳導到毛細血管終端。

  接近阿里的人士向《中國企業家》透露,阿里員工已經不能再自由“活水”,轉崗至其他事業群,需要先離職再入職,重新定級定薪;P序列取消,簡化晉升,用14~28級對應原P4~P8,原P8以上員工走組織任命的形式,且層級和獎金分離;計劃將OKR考核制度調整為OKR與KPI并行,部分集團考慮將績效考核周期從半年改為季度;部分業務集團已經開始制定員工的新工號。

  變革仍在進行時。未來1~2年,阿里在分拆、融資、上市等層面還有一連串動作。但一條脈絡已經清晰浮出水面:以創始人馬云為中心的權力中樞全面復歸,阿里巴巴要重回“創業時代”。

  10年以上的老員工對此比較淡定,變化一直在阿里的血液中流動。

  2005年,支付寶從淘寶剝離,成為獨立公司;

  2011年,淘寶一拆三,B2B人事地震;

  2012年,阿里分拆成七大事業部,次年又分拆成25個事業部;

  2014年,阿里從PC端全面轉型移動端;

  2015年,“小前臺、大中臺”組織架構革命展開,打破原有的樹狀結構;

  2019年,阿里云智能、B系由業務總裁代表集團分管,施行板塊治理;

  2021年,“多元化治理”成為全新的組織戰略。

  只是阿里這一次面臨的內外部環境,比以往每一次局面更加錯綜復雜。眾多行業人士對《中國企業家》指出,這場風暴般的大變革下,最可圈可點部分,并非阿里的組織設計或業務發展,而是推倒重建的巨大行動力,畢竟“船大難掉頭”。

  馬云的危機意識向來很強,他常說,在科技領域,一個行業領先的公司掉隊,也就一兩年時間。

  “阿里過去那些賴以成功的方法論可能都不適用了,應該迅速改掉。”在兩個月前的內部會上,馬云再次強調了這一點。

  自1994年開始,中國互聯網走過近30個年頭。在此過程中,互聯網企業因主業需求,不斷多元化發展變得龐大,誕生了阿里、騰訊、百度、字節等多家巨型公司。截至2023年3月底,我國上市互聯網公司總市值為11.1萬億元,騰訊、阿里、美團等前十家公司的總市值占全行業的比重達到76.1%。

  阿里這場變動更大的意義在于,可以為那些“摸著阿里過河”的互聯網企業提供一個參考模板。

  剖開阿里歷次變革的內核,無非是圍繞“人、事、時、勢”四個維度,時來則動,勢去則止。這是商業史上的重要一頁,《中國企業家》試圖從這四個維度去縱深拆解,阿里此次變陣如何做到“因人而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01

  “一拆六”

  3月28日,馬云回國后,阿里這場“24年以來最重要的變革”雷厲風行地展開。

  架構上,阿里分拆成“1+6+N”的數個獨立公司――“1”指一個阿里巴巴集團,“6”指阿里云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菜鳥、國際數字商業、大文娛六大業務集團,“N”則指旗下多家業務公司,如阿里健康、高鑫零售、盒馬等,以及阿里未來可能新創設或投資的公司。

  云智能集團由張勇兼任CEO;淘寶天貓商業集團由戴珊任CEO;本地生活集團,俞永福擔任CEO;菜鳥集團,萬霖擔任CEO;國際數字商業集團,蔣凡出任CEO;大文娛集團由樊路遠任CEO。

  在全員信中,張勇強調,具備條件的業務集團和公司,未來都有獨立融資和上市的可能性。上市計劃表也在不久后公開:盒馬打頭陣,菜鳥、阿里云緊隨其后。

  淘天集團相對特殊。所有子集團未來均有可能對外融資及獨立上市,而淘天集團未來仍將是阿里巴巴集團的主要資金來源,保持核心100%控股。

  盒馬、菜鳥最先上陣資本市場,并非意料之外。一位菜鳥員工告訴《中國企業家》:“菜鳥在阿里體系中一直是相對獨立的業務,分拆對員工的行為方式影響并不大,反而會促使菜鳥在市場中開拓更多友好關系。”

  此外,結合物流行業大背景來看,菜鳥是國內主流大型物流企業中唯二沒有上市的企業,另一家是極兔,但極兔已先一步遞交了招股書。

  一位盒馬員工向《中國企業家》透露:“盒馬早就自成生態了。盒馬剛成立的時候,就給員工發放屬于自己的股權,所以大家對分拆的消息都比較淡定。”2021年6月,盒馬升級為獨立事業群,同年年底又獨立為公司,開始自負盈虧。

  長江商學院戰略管理學教授、接力長江及長江在線學術主任石維磊指出,阿里分拆的動作,或許是從盒馬得到的啟發。“盒馬孵化以后,一直相對獨立,所以創新力度很強,可以對市場做出迅速反應。阿里不同業務面對的是不同的市場,文化、激勵機制和人力資源都不一樣,分拆以后,可以把其他業務的創新能力也釋放出來。”石維磊分析。

  但有熟悉資本市場的人士指出,按目前整體社會消費環境來看,盒馬如果作為零售類企業上市,估值不會太高,不會給股東阿里巴巴帶來明顯溢價。

  一個值得推敲的細節是,此前有關上市的官方口徑一直是盒馬在前、菜鳥在后,但7月21日阿里最新年報發布后,其宣傳口徑則變為“菜鳥、盒馬啟動探索IPO”。哪顆棋子最先落定資本市場,仍是未知。

  根據分拆計劃,阿里旗下的每個業務,會更像一家單獨的創業公司,每年的業務規劃、市場響應、預算、薪酬福利都將由各業務自行決定,獨自面向市場。

  這也意味著業務將直面市場競爭的洗禮,業務彼此之間的合作也將市場化運作。《中國企業家》了解到,“一拆六”后,阿里各業務都進入“賽馬”狀態,誰先上市、先實現自造血、從賽道競爭中跑出來,在當下變得尤為重要。

  壓力是自上而下傳導的。一位接近阿里的人士透露,這次大變革給到內部的壓力很大,“因為分拆后要給外面傳達一個健康、高效的形象,那就只有把壓力傳遞到內部,才能把事情干好。無論‘高P’還是‘低P’,大家都壓力倍增,加班也明顯變多。”

  籬笆墻已經在修建中。

  有淘天員工向《中國企業家》展示了釘釘后臺,組織架構名稱已經從BU更名為集團。原阿里集團中臺團隊的客服、技術、人力、財務等,整體或部分也都劃入了淘天,這意味著淘天已經具備獨立經營管理的建制。其他各業務集團也都在緊鑼密鼓籌備中。

  更早之前,螞蟻率先切斷了與阿里集團的紐帶。今年年初,螞蟻集團對股東上層結構作出調整,馬云不再為實際控制人,螞蟻的高管也全部從阿里披露的合伙人名單中消失。

  一位接近螞蟻的人士曾向《中國企業家》透露,這兩年螞蟻一直在各類業務上和阿里做切割。“以前螞蟻其實和阿里有很多算不清楚的糊涂賬,例如支付寶會把資源更多傾斜給自家兄弟公司。但現在螞蟻和阿里最多施行‘最惠國策略’,其余一概獨立。”

  阿里與螞蟻之間的員工“內部”流動通道早已關閉,雙方員工不再平級換崗,而是離職再入職。有螞蟻員工告訴《中國企業家》:“以前螞蟻和阿里的釘釘是互通的,螞蟻可以查到阿里任何一個BU的員工信息,今年上半年突然雙向屏蔽了。”

  許多與螞蟻和阿里同時有業務往來的人士均表示,兩家公司的行事風格越來越迥異,“螞蟻相對更低調務實,to B的味道濃厚,體感上已是兩家完全不一樣的公司了。”

  02  

  合久必分

  拆是必然的選擇嗎?

  多位接近阿里的人士表示:“阿里發展到這一體量,早就該拆了,只是過去幾年環境和條件都不允許。”此次分拆的動作之大、速度之快,也可見阿里的決心。

  在互聯網黃金十年的高速增長期,規模化成為巨頭發展的主基調,無論是阿里、騰訊還是字節,都致力于跑馬圈地,橫向擴張。

  在業務愈發多元化趨勢下,為了更加合理分配企業內部的權責,將更多資源投入到有潛力的業務線,2015年,阿里首次提出“大中臺,小前臺”戰略,為前線業務減重。

  彼時環境中,中臺帶給阿里的價值不可否認,實施中臺戰略的前3年,大大節約了開發資源、縮短了新業務的上線時間,有效節約了存儲資源和計算資源,為阿里省下6億元真金白銀――盒馬正是脫胎于此階段。

  一時間,中臺成為風靡互聯網企業的新物種,眾多大廠紛紛效仿,投入資源打造中臺。但多元化的公司大到一定規模后,中臺反而從強協同發展的“蜜糖”變成了“砒霜”。

  “中臺越來越臃腫,決策鏈條變長,協作效率也會越來越低,統一的中臺對不同業務的市場反應非常慢,反而會拖累業務發展的節奏。”石維磊解釋道。

  阿里業務復雜程度,超出了同類體量的公司。多元化戰略下的阿里,如同一條八爪魚,每只觸手都面臨著一條甚至多條鯊魚的圍攻。

  阿里核心的電商業務,正面臨拼多多、京東和抖快電商的攻城略地。尤其是疫情3年,在互聯網平臺普遍進入寒冬之際,主打下沉市場的拼多多和抖音電商反而保持了較為可觀的增長。2020~2022年,拼多多營收從594.92億元增長到1305.58億元,增長率分別達到97.37%、57.92%、38.97%;抖音電商的GMV(商品交易總額),則從2020年的5000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超1.5萬億元。

  阿里其他每個業務也都在遭遇激烈競爭。疊加消費疲軟、增長乏力、反壟斷背景,多元化策略并未如想象中那樣,為阿里帶來“1+1>2”的效果,阿里縮水的估值可以印證這一點。

  業務冗雜,大公司弊病也隨之而來。有一線的阿里員工向《中國企業家》表示,這幾年內部組織的派系越來越復雜,且決策變慢,“一些小的動作也需要經過層層審批,有時候幾天都干不了活,光走流程了。”

  石維磊指出,阿里的多元化邏輯不應建立在共享資源基礎上,而是要建立在一致的核心競爭力上。

  “雖然幾個部門可以共享一些中臺資源,但每個部門核心競爭力都不一樣,比如盒馬的核心競爭力是供應鏈,菜鳥的是覆蓋度。分拆不僅可以讓各業務聚焦精力打造核心競爭力,更大的意義是提升業務的創新能力。”石維磊認為,阿里分拆的價值,遠遠高于聚合在一起的價值。

  “一拆六”后,張勇也明確提到,“集團中后臺將全面做輕、做薄”。目前,阿里中臺已全部或部分打散到各業務集團中。

  一名機構投資人對《中國企業家》指出,從另一個維度來看,阿里此次分拆,本質上是將“1+6+N”中現金流欠奉、競爭激烈的業務隔離,刺激業務部門自己干,優勝劣汰,也可以利用資本市場減輕核心電商業務和母公司的壓力。

  一些阿里員工將之比喻為“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

  此前,常有新晉的阿里員工抱怨,上一輪的股權激勵已經過去那么多年,很多老員工都實現了財務自由,新員工的部分薪酬雖然用股票支付,但阿里當前股價僅為2020年最高值的1/4,不少員工收入都隨著阿里的股價低迷而縮水。重組后,每個業務集團都會擁有自己的員工持股計劃,這是最有效激發員工“創業心態”的手段。

  技術大變革期,也是公司興衰交替的關鍵期。阿里選擇在現在進行分拆,也是為了踩中技術變革浪潮,各業務集中力量辦大事,回到創業公司心態。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回顧阿里發展史,抓住技術浪潮成就了阿里――互聯網技術普及時,馬云帶領下的“十八羅漢”抓住機會創辦阿里巴巴,書寫恢弘傳奇;移動互聯網時代,阿里“All in無線”戰略獲得成功。

  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副秘書長胡麒牧對《中國企業家》分析,ChatGPT為代表的AI大模型帶來新的技術變革,科技企業既興奮又焦慮。“作為中國最重要的科技公司之一,阿里選擇在這個節點分拆,意在激發創新力,搶灘下一次互聯網革命轉型帶來的機會。”

  這些后驗式的解讀都指向一個結論:阿里到了必須要拆的階段。

  03  

  回到淘寶

  變化首先在淘天流動。

  “618”前夕,馬云直接召集淘天集團各業務負責人,開了一場小范圍內的溝通會。馬云為淘天集團指出了三個方向:回歸淘寶、回歸用戶、回歸互聯網。他認為,接下來是淘寶而不是天貓的機會,阿里電商應該“回歸淘寶”。

  一場“回歸淘寶”的戰役在淘天內部火速展開。淘天集團分拆后的第一個“618”大促,首次從“天貓618”更名為“淘寶天貓618”,據了解,接下來的“雙11”也將更名為“淘寶天貓雙11”。

  這兩年,比起GMV,淘系更看重DAU(日活躍用戶數量)。《中國企業家》從一位淘天員工處得知,“比起這兩項指標,內部也開始看重日交易量”。

  日交易量的特點通常是小額、高頻,與中小商家的消費群體不謀而合。中小商家背靠淘寶,連接相對天貓更下沉的市場,這意味著淘系注意力已經徹底轉向。

  大勢所趨。此前幾年,淘天采用的大戰略是消費升級,讓淘寶傾斜大量流量給天貓,以扶持品牌商家崛起。在尋求增長層面,此戰略功不可沒,品牌商家自帶流量和粉絲群體,且客單價更高,阿里也因此獲得了更多商業化收入。直到2022年,淘寶天貓有七成收入來自品牌商家。

  不過,主打中高端的路線,也讓淘寶天貓游離在下沉市場價格戰之外,對消費市場的變化點了忽略鍵,放任了拼多多崛起。

  當淘寶天貓意識到自己的一部分用戶與中小C店已經被拼多多“劫走”為時已晚,迅速崛起的抖音和快手也在不斷蠶食淘寶天貓的份額。根據高盛報告,淘寶天貓的市場份額從2019年的66%下降至2022年的44%左右。

  對一家電商平臺來說,年GMV超過1萬億是個關鍵節點,這意味著在消費者端足夠的影響力和在商家端足夠的話語權。從成立到年GMV突破萬億元,阿里花了14年,京東花了19年,拼多多只花了4年半。在2022年2月,拼多多在DAU這一指標上也反超了淘寶。

  2022年,阿里已經不再公布“雙11”的GMV數據,但從財報中可窺見阿里在GMV及其他數據上的無奈。

  2023年一季度,阿里中國商業分部收入同比下降3%,淘寶天貓的GMV已連續第五個季度同比下滑。同期,電商客戶管理收入同比下降5%,低于阿里集團整體增速。同期,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8.6%,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7.3%。

  阿里集團“一拆六”后,淘天內部最先響應變化,戴珊將淘天分為“中小企業發展中心”“品牌業務發展中心”和“超市業務發展中心”,分別由汪海、劉鵬、劉一曼擔任總裁,直接向戴珊匯報。

  與往年大促集中于品牌滿減不同,淘寶在今年“618”明顯加強了對中小商家的扶持。據了解,6月4日到6月13日期間,淘天首次上線中小商家專屬“618”營銷通道:淘寶好價節,這是電商史上第一次為中小賣家定制的營銷IP。

  中小企業發展中心總裁汪海表示,未來淘寶搜索體系將會和價格力牢牢綁定,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只要能做價格,就有流量。

  值得注意的是,汪海此前3年一直在帶隊淘特業務。當年淘系對拼多多的反擊,并非在主陣地,而是迅速復制了一個淘特。但據媒體報道,此前獨立運營的淘特業務發生變動,淘特團隊大部分人員已經合并到大淘寶。此外,淘特的補貼力度也開始下降,今年幾乎不在廣告投入上買量。汪海回到淘寶核心陣地,其意義不言而喻。

  分拆后,淘寶天貓不用再為其他業務大量輸血,可以集中精力對抗拼多多、抖快電商的蠶食。但據《中國企業家》了解,雖然一再強調價格力,但淘天并不打算卷起“價格戰”。

  04  

  悲喜不同

  一位接近阿里的人士向《中國企業家》解讀,阿里此次分拆,各業務集團的戰略地位并不一致。

  他認為,淘天、阿里云和海外處于核心層,剛好對應阿里的三大長期戰略:消費、云計算和全球化。這三個業務相當于阿里的“命根子”,代表基本盤和未來;菜鳥是中間層,前可進攻,承接想象空間,后可抵御某些系統性風險;本地生活、大文娛和“N”的創新業務則處于防御層,也相對邊緣。

  一線員工感受到的壓力也完全不同。一位在阿里云任職3年的員工告訴《中國企業家》,“老逍(張勇)上任后,明顯卷了不少。”該員工說道,“去年阿里云很多同事到點準時下班,現在內部嚴抓考勤,開會、加班的頻率明顯變多了,還要擔心領‘大禮包’走人。”

  阿里云的分拆方案比較特殊。財報指出,董事會批準通過向股東分配股息的方式,實現云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

  這意味著阿里把所持阿里云股票全部分配給股東,未來集團與阿里云之間將不再存在持股關系。作為承擔阿里未來最有想象空間的一部分,阿里完全剝離讓很多業內人士倍感意外――“但這個操作很有新意,也很有二次創業的決心”。

  蔣凡帶隊的國際數字商業,明顯狼性更強、創業氛圍更濃。

  2022年初,在大淘寶奮戰7年的蔣凡,被調往新成立的海外數字商業板塊,管理速賣通、國際貿易等海外業務一層組織,以及Lazada等面向海外市場的子公司。此前,這些業務分散在邊緣,尚未形成BU生態,蔣凡接管后,第一件事就是花費大量時間梳理、整合。

  彼時,深陷輿論漩渦的蔣凡,需要一個打翻身仗的機會,而跟隨蔣凡前往海外板塊的老部下,同樣抱著“破釜沉舟”心態,對他們而言,創業從2022年就已經開始。

  忙活了一年多的蔣凡,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績單:2023年一季度,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整體營收達到185.41億元,占阿里巴巴集團總營收(2082億元)的9%。有阿里海外員工表示,蔣凡確實是抓業務的一把好手,他會自己找到破局的發力點,并傳達給團隊。讓一線員工比較認可的是,他們跟著蔣凡給的方向做業務,能拿到好的結果。

  分拆后,國際數字商業啟動外部融資。一位阿里海外員工告訴《中國企業家》,得知有上市機會,整個團隊都如同打了雞血:“給我升P8還是升P9、漲不漲薪都不重要了,我們現在都把業務當作自己的事業去做,最關心的就是能不能盡早跑出來。”

  但《中國企業家》接觸到的本地生活、大文娛以及創新業務的員工們,顯然沒有那么樂觀――失去電商的輸血,意味以后要自負盈虧,在此前持續虧損的狀態下,很可能下一步動作就是收縮戰線、裁員止血。畢竟要先談“活下來”,再談“活得好”。

  過去,阿里十分強調愿景、使命和價值觀,用價值觀來統一思想,通過統一思想來影響每一個人的行為。每當阿里巴巴業務遇到瓶頸或產生疑惑的時候,大家會一致地用價值觀來卡位,符合的繼續推進,相悖的就砍掉。

  分拆以后,未來各集團和業務公司或許會衍生出嶄新的企業文化,可能受領導層風格影響,比如張勇低調勤懇,蔣凡干練簡潔,戴珊注重細節。

  “我們過去做了很多大集團的分拆項目,從歷史經驗看,不同企業分拆的出發點、目的都不同,業務屬性也不一致,有的做to B,有的做to C,與客戶的溝通風格也有較大差異。工作環境和方式不一樣,多少會往上回溯,影響到一個集團的行事風格和文化。”華興資本董事總經理、投資銀行事業部聯席總裁王力行對《中國企業家》指出。

  05  

  排兵布陣

  變革的另一條脈絡,是關于權力與人的故事。

  上世紀90年代末期,以馬云為首的18位初代合伙人創立了阿里巴巴,后來業界用“十八羅漢”來代指,包括馬云、孫彤宇、金建杭、蔡崇信、彭蕾、張瑛、吳泳銘、盛一飛、樓文勝、麻長煒、謝世煌、戴珊、金媛影、蔣芳、周悅虹、師昱峰、饒彤彤以及韓敏。

  “1+6+N”的組織變革之下,分別建立各業務集團和業務公司的董事會,實行各業務集團和業務公司董事會領導下的CEO負責制,每個集團設立五個董事會席位。細心觀察, 許多已經退休淡出一線的“十八羅漢”,也都重新歸位,皆在分拆后的六大集團中擔任要職,如蔡崇信、吳泳銘、蔣芳、彭蕾、戴珊。

  更為重磅的人事調用,發生在最高層――張勇將于9月10日卸任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職務,此后將專職擔任阿里云智能集團董事長兼CEO;蔡崇信將出任董事會主席,吳泳銘出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團CEO,同時繼續兼任淘天集團董事長。

  一名接近淘天的人士告訴《中國企業家》,吳泳銘回歸,并不直接參與一線管理,淘天目前的實際管理者依然是戴珊。蔡崇信和吳泳銘的出山,更多意義在資本市場層面。值得注意的是,蔣凡在三個業務集團中都擔任董事,且最新年報披露其已經重回阿里合伙人,這意味著蔣凡再次回到阿里權力中心。

  雖然馬云尚未回到臺前,但不難看出,這場人事大變動背后的核心主導者正是馬云。

  人事調任的動作雖大,但這正是馬云的一貫風格。他曾經說過,“沒有換過五個老板的人不算在阿里巴巴工作過。”

  阿里的用人之道,是把人才在縱向、橫向業務等各部門輪崗,有潛質的人通常3年就會被換崗,陸兆禧、彭蕾等很多阿里高管都去過很多部門。“你希望保持一成不變,那么你一定會被外面的變革給改死掉,組織一定要做到最佳效率。”馬云說。

  世人通常喜歡將成敗蓋棺定論,張勇卸任,外界總是習慣從能力與否去解讀。有接近張勇的阿里人士向《中國企業家》委婉透露,“老逍應該是自己請辭的。”阿里內部人盡皆知,張勇堪稱勞模,經常半夜還在回郵件,每帶一個業務都盡職盡責。

  前述阿里人士表示,張勇和馬云,是風格截然不同的兩類領袖。“老逍更適合管理優化,畢竟他是做財務出身,財務的職能是優化企業內部的資源配置,讓資金更有效率。在行業成熟期,或者戰略穩定、企業平穩發展的階段,大家都在拼成本、拼管理,老逍能發揮的作用非常關鍵。但馬云是戰略家,擅長做更具開拓性的事情。”

  胡麒牧表示,任何一個決策都要放在特定的背景去看,沒有孰優孰劣,只是需要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比如張勇,在一些發展階段,他適合統攬全局,在另一些發展階段他適合獨當一面,這種開放的用人機制很靈活。”

  在公布上市路線圖的同時,阿里宣布成立兩個新委員會:資本管理委員會、合規風險委員會。接近阿里人士對《中國企業家》指出,這兩個機構至關重要,“相當于阿里的心臟,集團最高的權力中樞”。

  此前,阿里巴巴的權力以通過任命董事會的形式掌控在合伙人手中:每年合伙人都可以提名新合伙人。分拆后,兩個委員會的建立,以及六大業務集團各自成立董事會,意味著合伙人制度或將逐漸淡出。

  王力行對《中國企業家》表示,從目前的已有信息推測,六大子集團未來將回到董事會治理的常見公司結構。“子公司預計會各自引入新的投資人,如果股東不完全一致,那么意味著利益也不完全一致。如果繼續用統一的合伙人機制去管理六家集團,可能需要克服更多挑戰。”

  合伙人制度曾是馬云能夠安心“退休”的最大倚靠和底氣。2019年9月10日,在卸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的演講中,馬云強調:“今天不是馬云的退休,而是一個制度傳承的開始。今天不是一個人的選擇,而是一個制度的成功。”

  如今老班底重新歸位,說明人才體系的培養,對阿里而言依然是一項重要挑戰。

  1999年創辦阿里巴巴時,馬云就有個夢想:良將如潮。可現如今擺在臺面的事實是,阿里沒有接班人。這也不是他一個人的煩惱,劉強東、李彥宏等一眾大佬都有此困擾。

  大部分良將在2019年之前選擇了出走阿里――滴滴創始人程維、美團前COO干嘉偉、唱吧創始人陳華、同程旅游創始人吳志祥、口碑網創始人李治國、珍愛網總裁陳思、貝貝網創始人張良倫、蘑菇街創始人陳琪……截止到2019年上半年,阿里校友(阿里離職員工)已超過10萬,其中超過500位擔任CEO,在超過26個行業領域創辦了超過1200家創業公司。

  06  

  攪動“敬業激情”

  阿里分拆剛開始不久,諸業務集團員工就表示,“統一的價值觀味道似乎變淡了。”

  最先體現在“阿里精神日”。5月10日是淘寶的誕生日,后來也被稱為“阿里精神日”,這也是阿里內部極其重要的日子――從2006年開始,阿里每年都會在“阿里精神日”這天舉辦集體婚禮,馬云親自到場為阿里新人證婚。每到這一天,阿里園區上下都洋溢著熱鬧氛圍。

  今年“阿里精神日”恰逢淘寶20周年,但卻沒什么水花,集體婚禮暫停了,西溪園區僅擺設了一個小型展臺,和平時舉辦的公益日差別不大。當日,《中國企業家》前往活動展臺,現場僅有幾十個人,一些路過的阿里員工甚至“不知道這是在干嗎”。

  另一項承載價值觀培養的重要活動“百年阿里”也退出了歷史舞臺,這項入職培訓活動已經辦了十幾年。

  為將價值觀深入人心,每個新入阿里的員工都要接受一個為期9天的課程培訓“百年阿里”。曾經有段時間,因為業務太過繁忙,人力資源部門擅自將課程調成一個5天的濃縮版,馬云知道后,當即堅決要求改回來。

  《中國企業家》了解到,目前新入職的員工已經不再由集團統一培訓,而是由各業務集團自行培訓,流程也簡化許多。不過,許多在業務集團進行入職培訓的HR人員,曾經也負責過“百年阿里”,這也許跟中臺打散有關。

  一個決策靈活的團隊,在新科技飛速發展時期變得尤為重要,比如風靡全球的ChatGPT,誕生在人員規模在2023年3月還僅有700多人的初創公司OpenAI。超過20萬人的阿里,與創業時代相比,明顯多了許多“大公司病”,少了幾分“狼性”。

  石維磊指出,阿里巴巴是一個創新驅動的公司,如果大公司問題太多,決策鏈條脫節,對創新能力實際是負影響。業務分拆獨立經營,將有效激發員工的創作力、釋放組織的生產力。

  格菲?埃布爾在《敬業的激情》提出一個觀點:企業的根本動力來自員工“敬業的激情”,它是現代企業成功秘訣。除了股權分配機制,分拆后的阿里也在各個層面想辦法攪動員工的“激情”。

  馬云曾經有一個理論,“小公司最怕的是野狗,小公司喜歡業績非常好價值觀很差的人;大公司最怕小白兔,就是那些業績很差,文化很好的人。”野狗是指有業績沒有團隊合作精神的人;小白兔是指有很強的職業精神但是沒有業績的人。在馬云看來,兩者都不能用。有阿里員工此前向《中國企業家》表示:“阿里有不少隱形的養老‘高P’,不帶隊,不干活,開掉他們的成本很高。”拆分后,阿里決心整改這股風氣。

  據36氪報道,淘天啟動人力制度改革方案,預估今年12月后正式實行,方案具體為:

  1.取消P序列,用14~28級對應原P4~P8,每三個層級對應一個P級,且14~28級員工工資和獎金不會只與層級掛鉤;

  2.原P8以上員工走組織任命的形式,不再有職級的晉升和降級,根據業務規模和團隊規模來決定薪資和獎金;

  3.績效分數將只保留三個層級:3.75、3.5、3.25,取消3.5+和3.5-,績效表現優秀者可能在一年內實現多個層級躍升。

  此外,被習慣“摸魚”的員工視作出路的內部“活水”制度也被叫停。

  以往阿里員工可以在集團內各事業群自由轉崗,直屬領導不得阻攔。“有的人業績不好,在這個部門待不下去了,去說服另一個部門領導就行,只要對方同意你進,直接保留職級平跳。”有阿里員工向《中國企業家》透露。如今情況大不相同,“想轉崗到其他業務集團,需要先離職再入職,職級、薪酬都會走面試流程重新定。”

  07  

  “分拆潮”正在路上

  中國互聯網走過近30年,誕生了一批年齡超過20歲的巨型公司,他們從一個原點出發,不斷擴大邊界多元發展。

  騰訊目前由六大事業群組成――CDG(企業發展事業群)、CSIG(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IEG(互動娛樂事業群)、PC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TEG(技術工程事業群)、WXG(微信事業群)。在去年年底的總結大會上,馬化騰指出的騰訊的問題就包括人浮于事、組織缺乏活力。

  即便是成立只有12年的美團、11年的字節跳動,其業務和組織機構的龐雜度,也超乎想象。

  美團業務板塊包括餐飲外賣、到店酒旅、新業務三個部分。其中單單一個新業務下面就涵蓋了美團優選、美團買菜、美團閃購、快驢進貨、美團小貸,以及打車、共享單車等業務。

  字節跳動雖然還未上市,但其體量足以讓其分拆若干公司上市。2021年11月,字節跳動實行業務線BU化,成立六個業務板塊――抖音、大力教育、飛書、火山引擎、朝夕光年和TikTok。

  上述互聯網巨頭也都面臨著和阿里同樣的問題――規模巨大從而降低了效率,層級過多導致反應遲緩,墨守成規阻礙了創新。

  從更大的層面上看,阿里此次大分拆,或許能為也正在頭痛的其他互聯網巨頭提供一些思考和動力。

  王力行對《中國企業家》指出,美國市場比較多的分拆,很多都是真正意義上的分立,例如GM拆出Delphi、AT&T分拆Lucent、Moto分拆Freescale、HP分拆Agilent,分拆之后的企業和原集團沒有直接股權關系。

  與美國不同,國內這幾年新經濟企業的分拆,基本都還是與母公司保持著較為緊密的聯系。而國內企業分拆的出發點可以大致分為兩個方向――業務發展和資本市場。不過,往往一個分拆,會兼具兩個方面的要素。

  至于分拆的原因,王力行歸納為:隨著業務邊界的擴展和組織規模的不斷擴大,頭部創業企業開始面對不同業務的差異化發展的需求;有些企業往往有一部分業務,是由原本服務內部的成本中心發展而來,內部希望他們能轉變為利潤中心,向整個社會提供服務,吸引外部的客戶。設計周全的分拆方案,可以在集團內部形成更聚焦的團隊激勵,激發團隊的沖勁和戰斗力,形成二次創業的氛圍等。

  除了業務發展的視角,企業分拆不可忽視的另一個視角就是資本市場。從美國的企業分拆歷史看,因為其資本市場較為成熟,企業管理團隊對資本市場的重視度也更高,所以資本市場是很多分拆的主要驅動因素。

  “阿里這次動作比較大,給業界帶來的沖擊力比較直觀。但分拆這件事,過去這些年也一直在發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個周期內,大家可能更偏向于整合,多元化到一定程度后,又會有分拆的考慮。”王力行說。

  他強調,不是每個企業都適合分拆,不同企業狀態差異很大,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設計最適合自己的方案。

  回看巨型公司在資本市場分拆上市這條路上,京東先行了一步。

  2018年,京東接連遭遇了一系列問題:股價下滑,逼近破發;GMV增速放緩;活躍用戶數量下降,以及創始人危機。無論從外部還是內部看,京東當時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在這一年前,劉強東已經開始思考并主導京東集團的分拆上市。

  如今,除了京東集團本身,京東物流、京東健康、達達集團都已成功上市,京東產發、京東工業也將于香港聯交所主板獨立上市。若分拆上市順利完成,“京東系”上市公司將達到7家(包含德邦股份)。

  “看各國的企業發展史,分拆其實有一個浪潮,不是單個的現象。”石維磊介紹,“每一輪企業收購潮擴張潮之后,都會出現一輪分拆潮。阿里作為行業的標桿企業,如果它的創新熱情再次被激發的話,一定會有人跟隨,尤其是未來5到10年內。”

  通用電氣(GE)曾被認為是美國最偉大的公司,2021年11月9日現任CEO拉里?卡爾普為了扭轉衰退的局勢,把航空、醫療和能源三塊業務分拆為三家獨立的公司。這個消息立刻受到市場的歡迎,當日通用電氣股價上漲至116美元以上。如果愛迪生還在世,他肯定不愿意看到這個龐然大物的解體,不過投資者則認為這是它重振雄風的唯一方案。

  馬云崇尚太極哲學。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所有東西都是互動的,危機中孕育著機遇,劣勢也有可能轉化成優勢。“如果先下了一步臭棋,先不要著急,慢慢走或許會變成好棋。”他曾說。

  這家立志至少要活102年的公司,在拆分之后看起來也不再具有攻略性。

  如斯蒂芬?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里寫道――“一個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刻出現以前,必然會有漫長的歲月無謂地流逝而去,在這種關鍵的時刻,那些平時慢慢悠悠順序發生和并列發生的事,都壓縮在這樣一個決定一切的短暫時刻表現出來。”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楊毅為化名)

打賞

取消

感謝您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掃碼支持
掃碼打賞,你說多少就多少

打開支付寶掃一掃,即可進行掃碼打賞哦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

欄目分類
Copyright ? 2021 早報網 版權所有
蘇ICP備2024138443號

蘇公網安備32130202081338號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早報網觀點。如您發現內容涉嫌侵權違法立即與我們聯系客服 106291126@qq.com 對其相關內容進行刪除。
早報網登載文章只用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早報網》官方網站:www.www.yinheshijia.cn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