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職育平衡是全球議題
從國際上看,近年來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勞動參與率不斷提高,在各個行業和領域的影響力逐步增強,為提升國家競爭力和推動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受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環境、受教育水平和社會文化等因素影響,就業性別歧視依然是一個普遍現象,全球男女勞動參與率分別為72%和47%,平均相差25%,包括在一直致力于促進兩性平等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也依然存在性別差異。因此,保障女性職業發展權益、消解就業性別歧視已成為促進社會性別平等的重要議題。
在影響女性就業的諸多因素中,職育沖突是一個主要原因,不僅會影響女性選擇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可能性,也會影響崗位類型、后續工資收入、福利待遇和晉升機會等。因此,推動女性職育平衡成為發達國家女性就業促進政策體系的關鍵發力點,并在長期的政策探索和實踐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經驗。
一是出臺平等就業的法律法規,為緩解職育沖突提供制度保障。在男女就業機會均等、同工同酬、管理層女性配額、產后女性繼續教育與再就業、不可轉讓的男性“育兒假”、彈性工作制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同時從法律上強調女性在家庭中獨立的經濟地位,極大地鼓勵了女性參與有償勞動的積極性。
二是積極推動生育保障,避免因女性生育行為增加企業負擔,避免女性收入受損、工作中斷。例如歐洲高福利國家普遍采取強有力的財政支持、政府干預等方式大力推動生育保險、生育津貼和產假津貼實施落地。
三是積極推動托育服務,解決女性后顧之憂。歐洲高福利國家托育服務基本由政府主導,以公共托育為主,如日間全日制照顧中心、幼兒園、家庭托兒所等。托育機構覆蓋面廣,建設與管理、保育人員資質認定等由國家統一規定,保證服務標準的規范與協調,有效提升了制度成效。亞洲地區日韓等國家也積極擴大、提升托育服務數量與質量,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
四是在子女教育方面,歐洲國家教育資源優質且負擔小,部分國家實行“托育服務+免費義務教育”政策,東亞部分國家女性因子女教育而難以維系職育平衡的問題在歐洲高福利國家并不常見。
五是積極建設性別平等環境友好社會。設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性別平等機構,重新定義男性在社會與家庭中的角色,將父親角色的概念擴展至“生命伙伴關系”,積極推動“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模式向“男女共同養家、共同照顧家庭”的現代模式轉變,積極完善家庭友好型企業制度,保障男性的護理權。
我國加快促進平等就業,努力消除就業歧視,婦女就業權益得到保障,全社會就業人員中女性比重保持在四成以上。然而,女性作為家務勞動的主力,每天從事家務勞動的比例和時長都遠高于男性。同時,我國勞動保障制度還不夠健全,托育設施不夠完善,女性職育沖突問題依然存在。
與上述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財政能力、社會文化等方面存在差異,政策制定需充分結合國情循序漸進。為進一步消除就業性別歧視、優化婦女就業結構,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構建友好的就業環境,創造兩性平等發展的社會環境。鼓勵實行靈活的工作方式,通過協商采取彈性上下班、遠程辦公等方式,助力解決職育沖突。
第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進一步完善性別歧視監管,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推動完善促進女性就業制度,提高對生育再就業女性相關職業技能培訓。持續開展就業性別歧視約談工作,依法查處侵權行為。提升男 性與女性共擔家庭育兒的責任和能力,加大男性“育兒假”落實力度。
第三,積極推動生育保險、生育津貼制度改革。擴大生育保險覆蓋面,制定激勵措施,吸引靈活就業群體參保,保障女性生育期間工資待遇。建立合理成本分擔機制,減輕女職工用人單位負擔。在現有制度條件下,鼓勵把生育保險返還給雇用女性職工的企事業單位。加強生育保險對家庭成員的保障力度,參保男性的配偶和本人可享受部分“陪護假”或“育兒假”待遇。
第四,加強普惠托育服務供給量,減輕嬰幼兒照護負擔。發揮普惠托育機構保障作用,將托育服務納入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建立多元化托育服務體系,減輕女性照顧嬰幼兒壓力。完善托育服務綜合監督機制,建立國家統一的托育機構與相關從業人員資質管理標準。
(作者賀 丹 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經濟日報)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