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想性的濃情撫慰大都市人心
《故鄉,別來無恙》劇照
桂琳
情感是一種保持觀眾對銀幕注意力的黏合劑。作為一種與時代發展緊密聯系的劇集類型,都市劇總是緊追時代熱門議題,直面各種社會矛盾和焦慮,所以話題式操作也成為近些年都市劇的主要手法。但隨之而來,書寫和安放情感反而變成它的一個軟肋。很多都市劇集由于過于張揚矛盾、沖突,甚至失去了應有的情感分寸,導致最終的大團圓結局也變得勉強和虛假。
剛剛播完的《故鄉,別來無恙》作為一部都市劇集,講述了四個女孩重聚闊別多年的故鄉成都后的工作與生活故事,其中的情感表達比較成功。它的情感表達有哪些獨特之處呢?
生活流溫情取代了情節劇激情
作為“他鄉”系列第二部,《故鄉,別來無恙》延續了《我在他鄉挺好的》生活流手法的優點。該劇劇情依然不缺議題和熱點,而且還與時俱進地加入了更多時代內容。但該劇依然把大量的生活流細節編織進這些社會議題劇情中,“都是在小細節處被戳到”“看普通人如何過日子,談戀愛”,豆瓣網友的這些評論說明該劇的生活流手法依然是成功的,有力的生活細節不僅彌補了劇情的俗套,也讓觀眾信服。
但《他鄉》主要以都市職場內容為主,《故鄉》則在職場內容中又加入了年代懷舊劇的類型元素,使得該劇的表達重點從講故事更多轉移到談感情,除了都市劇最常見的愛情和友情,還有親子情、師生情、同學情等更豐富的情感內容需要處理。面對如此多的情感,該劇最大的特色是用生活流溫情取代了傳統影視中最常見的情節劇激情處理方式,將各種情感內容處理得不溫不火又細膩感人,可以說為都市劇找到了比較合適的情感表達方式。
情節劇激情是從19世紀戲劇、小說遷移到20世紀影視中的一種情感處理方式,并逐漸成為影視情感表達的主流。這種情感表達方式誕生在法國大革命之后,承擔著在一個已經非宗教化的世界為人們提供調整道義感情的任務。由此,這種情感表達偏愛有著清晰善惡沖突的人物角色,其中突出表現的核心就是受難的主人公和對他們善的確認。如《芙蓉鎮》《芳華》《人世間》等都是情節劇激情操作的成功作品,其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情節劇激情中不斷受難的主人公,最感人的部分也是對他們善的確認。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情節劇激情中過于強調人物的善惡對立、道德的非黑即白就顯得過于簡單化。對于處理復雜時代議題的都市類型劇來說,很多新的時代問題并不是簡單的道德判斷可以解決,人物之間更不是善惡分明,所以必須尋找更妥帖的情感表達方式。《故鄉》中出現了一種有別于情節劇激情的情感處理方式,我稱之為生活流溫情。這種情感處理手法有兩個特點:一是將情感表達建立在以生活細節呈現復雜現實的基礎上;二是加入幽默元素來調和情感,將激情變為溫情。
以《故鄉》中的親子情處理來說,父母與獨生子女之間的“相愛相殺”是我們時代才有的新型親子關系。一方面是父母對孩子強烈的責任感、過度的關注和超量的愛;另一方面相伴隨的又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缺少邊界感,對孩子過度控制等問題,導致子女對父母的感受十分復雜。如果采取情節劇激情的處理方式,將親子問題進行簡單的道德判斷和善惡對立,顯然是不妥當的。而改為生活流溫情處理方式,分寸感就會好很多。親子關系內容雖然復雜豐富,劇中最終都是以肯定與和解來努力發掘親子之愛和家庭之美。
張沛有一對強勢父母,事事都要干預,這也是她離開家鄉的主要原因。回到成都后,她更是因為父母每每的越界行為與其矛盾不斷。但劇中并沒有一味將這些矛盾激情化處理,而是采取時而大吵大鬧,時而調侃嬉笑的生活細節表達。張沛也是時而因為父母的愛而感動,時而又因為父母的越界而煩惱,這反而是更真實的親子關系。
董家希因為是單親媽媽,同時媽媽又是老師,所以媽媽對她的控制與她的反抗都更加激烈一些,似乎非常容易滑入情節劇激情的表達模式中。但《故鄉》比較成功地避免了這種簡單化,而是耐心鋪陳這種控制與反控制的多層次內容。媽媽的控制欲中有對女兒超量的愛,超強的責任,也有屬于她自己的強烈不安全感。女兒在與媽媽的長期斗爭中養成了撒謊不臉紅的我行我素,但她對媽媽的愛也同樣強烈。
除了生活細節的真實呈現外,幽默也極大地助力了劇中的溫情表達。幾位主要演員都有喜劇表演的經驗,任素汐是開心麻花出道,她有一種生活化的冷幽默才華,在劇中會時不時來一點小調侃,往往讓人會心一笑,很好地調和了情感的強度。李雪琴上過脫口秀,史策參加過《一年一度喜劇大賽》,這些豐富的喜劇舞臺經驗讓她們的表演自帶一種幽默松弛的氣質。所以劇中的情感哀而不傷,喜而不顛,觀眾的觀劇感覺十分輕松。
都市劇時代感調和了懷舊濾鏡
影視作品在情感表達上除了真實,還必須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以彌補觀眾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匱乏與渴望。《故鄉》對這一點十分自覺,劇情自始至終都充滿了理想性濃情。
該劇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在都市題材中有效調動懷舊元素。研究者已經發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迅速步伐增加了人的向往,向往往昔的較慢的節奏、向往延續性、向往社會的凝聚和傳統”,所以“在一個生活節奏和歷史變遷節奏加速的時代里,懷舊不可避免地就會以某種防衛機制的面目再現”。返鄉和重建失去的家園都是對大都市辛苦打拼的個體一種想象性滿足,張沛和茍丹丹的愛情就是這種懷舊理想情感的體現。兩段青少年時期萌芽的愛情在返回故鄉后成長開花,有一種強烈美化舊日時光的愿望,為當代大都市中孤獨打拼的年輕人提供他們渴望的溫情與撫慰。
除了愛情,因為懷舊的加入,親情、友情、師生情等所有的感情幾乎都被理想化處理。以茍丹丹來說,從劇情剛開始,她的完美生活就被掀翻,然后一路倒霉,一路走下坡路,完全是標準的情節劇受難女主人公人設。但劇集在她周圍卻放置了親情、友情和愛情的三重情感護佑,讓她最終從低谷中走出來。她原本是個十分獨立的女性,凡事都是一人扛,不愿父母因為自己蒙羞。但在她被出軌、丈夫車禍而死、丟了工作、成為單親媽媽這一系列人生打擊之下,父母給她的鼓勵和無條件的接納成為她最大的精神支撐。其他三個姐妹的陪伴和幫助則讓她并不孤單。小男友齊璞對她的崇拜和無微不至的呵護更是讓她重獲愛情。除了茍丹丹之外,劇中其他三個姐妹在共享姐妹情誼的同時,最終都收獲了完滿的愛情和溫暖的親情。
但理想化的懷舊情感表達也存在一定的危險,就是由于過于理想化而變得不可信,其中分寸的把握顯得尤其重要。《故鄉》于是轉而又用生活流細節和都市劇的時代感來調和懷舊理想情感。
從生活流細節來說,劇中啰嗦的日常口語,不經意的日常小動作,溫暖或戲謔的小表情等,這些生活中的自在現象就是劇作的現象學。它們看起來微小和不起眼,卻能夠有力地引導著觀眾對“這就是生活”的認知,從而像一種黏合劑,把不能編的生活與能編的故事和人物關系粘連起來。
從都市劇的時代性來說,《故鄉》并不僅僅只有懷舊的理想情感,都市職場劇的時代內容依然在發揮作用。幾位女主人公都是都市獨立女性,張沛在自己的工作領域有著嫻熟的業務能力和領導才能;茍丹丹雖然接連遭受命運打擊,但總是打扮得漂漂亮亮,一副滿不在乎的表情,云淡風輕地處理各種難題,代表了當代都市女性的一種力量感;董家希面對強勢的媽媽,依然堅持自己的戲劇夢想。她的愛情觀也是非常現代的,在事業與愛情的選擇中,她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事業。
綜上所述,在我們目前這個飛速發展、變化劇烈的時代,情感滿足是普通觀眾的觀劇剛需,如何書寫和安放情感更是劇集制作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故鄉》中的這些嘗試可以為其他都市劇制作帶來很多啟示。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文學院教授)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