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翰:演員不能只聽“掌聲”,要突破舒適區
“當我走出幕布的那一刻,腳踏在舞臺上時,忽然就充滿能量,那時的我心里沒有任何雜念,只投入在‘五號病人’角色中,在360度的舞臺上,過著屬于他的悲歡離合和春夏秋冬。”張翰說。
前不久,央華版《如夢之夢》第11年巡演首站在福州海峽文化藝術中心上演。被譽為“21世紀初華人劇場最受矚目話劇”之一的《如夢之夢》,自2013年首演以來好評如潮,為觀眾在舞臺上打造了一個綺麗的夢境。
該劇由央華戲劇創始人王可然監制,許晴、胡慧中、張翰、張亮、趙子琪等演員出演,全劇以“五號病人”與顧香蘭的命運羈絆為主線,從亞洲跨越至歐洲,在主人公的人生經歷中自由切換他人的生命故事。在劇中,張翰挑戰經典角色“五號病人”,踏上叩問生命之旅。
劇中,張翰戴著金色邊框眼鏡,棕色夾克外套搭配深色圍巾,顯得陽光且儒雅。謝幕后,有觀眾評價“見證了張翰新的成長和表演上的可塑性”。
首演當天,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在后臺與張翰開啟了一場深度對話。
“這個角色充滿人生的跌宕起伏,故事有豐富性、轉折性,它的美妙是講述完整的人生,而不是某個階段的經歷。”張翰坦言,這次話劇表演更像進入了新的人生階段。從中央戲劇學院的舞臺走向社會,如今又回歸話劇舞臺,這是一個重新開始。
2009年,張翰憑借《一起來看流星雨》的“慕容云海”一角進入演藝圈,該劇當年刷新了內地偶像劇收視紀錄。此后,他主演了《勝女的代價》《杉杉來了》《溫暖的弦》等情感電視劇。2017年,他參演電影《戰狼Ⅱ》,讓許多觀眾看到他在詮釋人物上更多的可能性。
過去一年,張翰少有活躍在大眾的視野,但關于他的討論在社交平臺未曾停止。張翰告訴記者,這段時間學會在生活中感受,曾經的自己把工作當成生活的全部,但現在工作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用心感受生活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相處,能夠讓我成長為一個更好的演員。”
面對外界的一些質疑,張翰表示,從事演員這個行業,就必須接受觀眾的多種聲音。“對于觀眾的支持表示感謝,對于批評和質疑,也必須虛心接受。我會正面面對這些聲音并作出調整,把這些都變成提升自己的動力,呈現出更多被觀眾認可的作品。”
把“蓮花池”觀眾的眼睛
想象成1000臺攝像機
記者:《如夢之夢》是一部長達8小時的話劇,有著360度環繞式舞臺。你在其中不僅有貫穿全劇的大量臺詞,還需要表現人物在不同階段的情緒,對你而言是怎樣的挑戰?
張翰:《如夢之夢》的舞臺是特別的,它是一個360度環繞式舞臺,除了擁有常規觀眾席以外,還有360度觀劇視野的“蓮花池”觀眾席,這直接拉近了觀眾和演員之間的距離。在舞臺上,既要面對距離不到一米的觀眾,也要照顧到最遠的觀眾,這要求演員必須在整個表演過程中,用生動自然的表演和真摯飽滿的情緒與觀眾去互動,這個是獨有的舞臺難點。
剛開始上臺我不是很適應,因為我能清晰感受到“蓮花池”觀眾的視線,這和我在片場拍戲完全不一樣。拍戲時,除了攝像機和攝影師在我眼前,其他工作人員都會盡量避讓視線,來保證表演空間。后來,我快速調整狀態,把觀眾的眼睛想象成有1000臺攝像機在注視著我(笑)。我也能根據觀眾的反饋及時調整情緒、狀態,一定程度上更加激發了表演欲望。我的情緒和觀眾的情緒交融在一起,二者能在某種狀況下達到“同頻共振”,這是以往從未有過的感受。
記者:你在中央戲劇學院曾經參演過《家》《伊凡諾夫》等話劇,這次是你出道以來首登話劇舞臺,為什么再次嘗試話劇?在《如夢之夢》表演中,你有著怎樣的體驗?
張翰:我曾經在大學舞臺上留有遺憾。步入社會,從事演員職業的十幾年,就一直想回到舞臺,圓自己曾經的一個夢。在當下的人生經歷、閱歷和狀態之下回到舞臺,覺得舞臺真的很美妙。第一天首演上場之前,我其實非常緊張,但當我走出幕布那一刻,腳踏在舞臺上時,就會充滿能量。
“五號病人”出場后的每一場戲,都面臨著人生中非常重大且不可逆轉的遭遇。相鄰的兩場戲中間是沒有常規戲劇過程的,如何詮釋每場戲之間的情緒轉折和不同情緒間的精準銜接,對我而言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詮釋屬于自己的“五號病人”
碰撞出更好的“戲劇火花”
記者:首演之后,許多觀眾對你的“五號病人”給了很高的評價和贊譽,你在表演上有何進步和成長?
張翰:首先感謝監制可然老師、復排的導演們和同組演員們給了我很多幫助。排練時,會跟我分享他們的經驗,這讓我找到舞臺的感覺,也給了我很大的角色發揮空間。我認為這一切還只是開始,還有非常大的進步的空間。
我在自己的閱歷基礎之上,會更多去感受角色內在,在舞臺上每天呈現的都是不一樣的“五號病人”。我把自己的理解注入角色,每一場尋找一些新鮮感,碰撞出更好的“戲劇火花”。
記者:你在戲中有一段無實物吃芥末的表演讓人印象深刻,前兩天還在排練廳吃真芥末來感受“味覺刺激”,這是一種什么體驗?
張翰:這場戲,整場都是無實物表演,這就要求我和薪橦(妻子扮演者)在臺上表演時,對吃芥末的反應必須非常真實,盡量讓現場觀眾都能有“頭皮發麻”的感受。無論在北京排練時,還是真正進入劇場演出之后,我都經常會吃芥末感受那個狀態,也會照鏡子看自己的反應,但我對芥末的感受好像并不是那么強烈(笑)。
為了讓觀眾有更好的體驗,希望他們看的時候能想起自己吃芥末時的狀態。首演之前,導演組特意安排請所有演員一起吃芥末,我去記錄他們當時的狀態,這讓我有了很多可以汲取的表演素材。
傾聽觀眾聲音不能只聽掌聲
期待帶來更多元的人物形象
記者:從第一部電視劇爆火到現在已經10多年,作為演員,你認為現在處于人生的哪個階段?這些年有什么思考?
張翰:曾經的我把工作當成生活的全部,但現在工作只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用心感受生活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相處,能夠讓我成長為一個更好的演員。
記者:你會關注外界對你作品的評價嗎?面對一些質疑聲音,你如何看待?
張翰:從事演員這個行業,就必須接受觀眾的多種聲音,不能只聽見“掌聲”。對于支持,我表示感謝,對于批評和質疑,也必須虛心接受。我會同時正面面對并作出調整。這也是我一直認為演員這個行業讓我敬畏且熱愛的地方,演員一生收獲的恰恰來自千萬觀眾不斷對演員及作品產生獨立客觀的內心感受與評價。
我會聆聽所有真實的聲音,不妖魔化它,擁抱它,面對它,把這些都變成提升自己的動力,呈現出更多被觀眾認可的作品。
記者:你曾經說人在什么年齡就該做什么事,到了一定年紀,就要去嘗試不同角色類型。你在作品題材的選擇上會有怎樣的考慮?
張翰:當下,我沒有任何設定,只要劇本好,都愿意嘗試。我希望可以給觀眾帶來更多元的人物形象,不斷突破表演舒適區。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央華戲劇供圖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